乙肝的致病原因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严重肝脏感染。以下是导致感染乙肝的常见情况:
母婴传播:在出生和分娩期间以及幼儿期,由母亲传给孩子是乙肝病毒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之一。例如,在高流行区,围产期传播或在家庭内水平传播(通过接触感染血液)较为常见。
性接触传播:与受感染的伴侣发生性行为时接触血液或其他体液,可能导致感染乙肝病毒。
不安全注射或接触尖锐器具:比如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输液器,或者在医疗操作中不慎接触到被污染的尖锐器具等。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传播:
血液传播:这是常见的传播途径,范围广泛。像医用针头注射、输液、输了乙肝患者的血液等都可能传播乙肝病毒。
母婴传播:母亲在分娩时将病毒传给孩子,或者在幼儿期通过家庭内接触感染血液传播。
性接触传播:与感染乙肝病毒的伴侣发生性行为时,接触到其血液或其他体液可能被感染。
哪些人群容易感染乙肝
以下人群属于乙肝感染的高危人群:
医务人员:由于工作中经常接触血液制品,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进行过器官移植的人群。
家庭成员中有乙肝感染者:其家属感染的风险也会增加。
从事饮食行业、幼教或其他教育工作者:因工作性质可能接触到更多人群,增加感染风险。
5岁以下儿童:在疫苗问世前,5岁以下儿童感染慢性乙肝病毒的比例较高,随着疫苗的推广,这一比例已显著下降。
如何预防乙肝
预防乙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患者积极治疗:乙肝患者应积极接受科学治疗,降低体内乙肝病毒DNA数量,从而减小自身的传染性。
了解传播途径:清楚乙肝常见的传播途径,如性传播、母婴传播、血制品传播等,消除恐惧心理。
定期体检:乙肝病人家属应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检测乙肝两对半,了解自身感染情况。
接种乙肝疫苗:所有婴儿应在出生后尽早(最好是在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随后至少间隔四周注射第2剂或第3剂乙肝疫苗。已完成3剂接种程序的人员通常不需要补种,疫苗的预防作用至少持续20年,也可能持续终身。
乙肝的发病机制
乙肝病毒(HBV)本身并不直接杀伤肝细胞,其引起的免疫应答是肝细胞损伤及炎症发生的主要机制。炎症反复存在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肝细胞受乙肝病毒入侵后,乙肝病毒只是利用肝细胞摄取的养料赖以生存并在肝细胞内复制,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
乙肝与生活习惯的关系
对于乙肝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病情的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严格戒酒:饮酒与肝炎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会增加肝癌风险。
健康饮食:摄入适量的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例如,成人每天至少摄入40克蛋白质,乙肝患者以每日100克为佳,可选择牛奶、牛肉、豆制品、鸡肉、鱼肉、鸡蛋等高蛋白食物。同时,要注意主食中淀粉、多糖的摄入量,避免过多摄入精制糖和高脂肪食物,适量摄入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与纤维素。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休息。
避免服用损伤肝脏的药物:遵医嘱服药,不自行用药。
调整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