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打哈欠的生理原因
打哈欠是一种复杂的生理现象,涉及多个生理机制。当一个人开始打哈欠时,通常会深吸一口气,张开嘴巴,伸展咽喉和胸腔,然后缓缓呼出。这一系列动作有着明确的生理基础。
首先,打哈欠是一种属条件反射的深呼吸活动,源于大脑中的“哈欠中枢”。当人体受到劳累、觉醒与睡意等因素的刺激时,会激发相关神经递质大量分泌,进而引起“哈欠中枢”兴奋,向人体肌肉发出指令,有关的肌肉严格遵照指令行动,于是就产生了打哈欠的动作。
其次,各种情况导致氧的供应或利用不能达到脑组织代谢需要的最低水平,都会导致脑缺氧。外界、生理性及病理性的因素都可导致血中氧含量不足,二氧化碳增多。当血液中二氧化碳高于正常水平,就会刺激呼吸中枢,引起人的深呼吸运动——打哈欠,使血液中增加更多的氧气,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
例如,关门关窗的密闭环境或室内换气不足,可导致处于室内的人脑部出现缺氧,容易造成疲劳,引发打哈欠。比如酒吧、网吧、市场、公共汽车等人员众多场所。生理性因素方面,紧张、劳累、加班、熬夜、长期脑力劳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增加大脑氧气消耗,引起生理性脑缺氧,导致打哈欠。疾病因素也可能引发打哈欠,如脑血管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脏疾病、颈椎病等。以脑血管疾病为例,脑出血、脑梗塞可能引起脑细胞缺血缺氧,表现为脑功能受损,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偏盲等临床特征,还可出现频繁打哈欠。
人打哈欠的心理因素
打哈欠不仅有生理原因,也存在心理方面的影响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人打哈欠,身边人往往会接二连三地“模仿”。美国心理学家马丁等人专门设计的实验表明,真打哈欠确实会传染,这种影响是潜意识的,被传染打哈欠的人并不知道自己被影响了。但并非所有人都会被传染,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打哈欠传染现象在亲人间发生率最高,其次是朋友,然后是熟人,最后是陌生人。也就是说,关系越亲密的人打哈欠,被传染的概率越高。研究者们认为,打哈欠之所以会传染,是因为人类是社会化动物,有“将心比心”的能力。当面对的人关系越亲密,我们的同理心就越强,也就越容易感受到对方的压力、焦虑、无聊或疲劳。因此,当亲密的人打哈欠时,你可能会非常容易感同身受,并且跟着打哈欠。
此外,当人对某件事情感到厌倦,就会打哈欠,用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不感兴趣。比如看了一本自己不感兴趣的书,看了一部无聊的电影,复习以往枯燥的功课等都会使得哈欠不止,最终大概率会昏昏欲睡。
人打哈欠与大脑疲劳的关系
打哈欠与人的大脑疲劳状态密切相关。
打哈欠是人体的一种本能反应,它像心跳、呼吸一样,不受人的意志所控制。当人体睡眠不足或劳累过度时,会接二连三地打哈欠,这是警告人们大脑和各器官已经疲劳,要我们赶快睡觉,得到休息。
有研究表明,当我们感到疲倦或精神不集中时,大脑温度会升高,而打哈欠可以通过口腔肌肉的运动来增加空气流动,从而降低大脑的温度。早晨起床后往往也哈欠不止,这可以促进大脑皮层的各个功能区由抑制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以使大脑皮层进行正常的工作。
不过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中老年人来说,经常不由自主地打哈欠,应及时向医生求助,万万不可大意。因为这可能是脑梗塞即将降临的信号。临床医生观察到,大约有70%~80%的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前一周左右,会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频出现打哈欠现象。哈欠越频繁,意味着大脑缺氧越严重。
不同年龄段人打哈欠的特点
不同年龄段的人打哈欠的频率和原因可能有所不同。
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前一晚没休息好,第二天可能会控制不住地打哈欠。正常人一生中,从在子宫里开始算起,会打24万个哈欠。
对于年轻人,如果经过充足的睡眠后仍然哈欠连天,也要引起警惕。
而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中老年人,经常不由自主地打哈欠可能是疾病的信号,如脑梗塞、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脏疾病、颈椎病等,大约有70%~80%的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前一周左右,会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频出现打哈欠现象。
人打哈欠的进化意义
关于人打哈欠的进化意义,目前有多种假说和研究。
一项新研究提出“大脑冷却假说”,认为打哈欠时的肌肉收缩与深吸气的目的是用温度较低的血液替代头部温度较高的血液,简单来说,我们打哈欠的原因是为了给大脑降温。冷却大脑很重要,因为神经细胞活动产生的过多热量和周围的温度可能会因过热而损害大脑功能。
科学家发现打哈欠的持续时间与大脑的大小和大脑中神经细胞的数量之间有很大的统计学意义上的联系。大脑大、神经细胞多的动物比大脑小、神经细胞少的动物打哈欠时间长。哺乳动物和鸟类都发现了这种关联。这些发现为打哈欠的大脑冷却假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有研究认为打哈欠可能与人类的社交沟通有关,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打哈欠具有感染力,很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这可能是一种建立群体联系和同理心的方式。一些研究甚至提出,打哈欠的传染性可能在进化上与模仿行为及共感能力的发展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