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不建议打营养液的原因
患者身体状况 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胃肠道功能紊乱、消化道出血、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等疾病,此时打营养液可能会加重身体负担或引发其他并发症。
营养液的副作用 营养液从静脉输入,液体中可能存在的悬浮颗粒会遗留在血管中,对患者产生隐患。
治疗效果考量 如果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尚可,能够通过正常饮食获取营养,医生会更倾向于让患者通过饮食来摄取营养,因为这更符合人体的自然生理过程,有助于维持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和结构。
个体差异 不同患者对营养液的耐受性和需求不同。有些患者可能对营养液中的某些成分过敏或不耐受,或者其身体状况不适合通过静脉输入营养液来补充营养。
营养液的副作用
静脉炎 因营养液要静脉输入,长期注射可能使皮肤疼痛、水肿、发红,用手触摸时会感觉肌肉变硬,甚至皮肤有红疹而发生炎症。
代谢问题 可能导致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异常,需要定期监测血糖、血脂水平,并根据结果调整营养液配方。
感染风险 长期输液可能导致血管受损,增加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更换输液管道,必要时进行血液培养是降低感染风险的重要措施。
过敏反应 部分人群在输注营养液时,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出现荨麻疹、呼吸困难、腹痛等表现。
输液反应 营养液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血管刺激性,可能会发生输液反应,比如输液部位可能会出现发红、肿胀、静脉炎等相关症状。
人体自身营养吸收机制
消化过程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以被机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消化的方式有两种: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机械性消化是指通过消化道内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活动,将食物磨碎,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化学性消化是指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来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解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
吸收过程 食物被分解成小分子之后会进入到吸收容器小肠里面,营养成分在小肠里面被吸收分散到血液、淋巴液的过程,称为吸收。小肠是主要的吸收部位,因为其具有大量的褶皱、绒毛,这使小肠的容量和体积可以进行弹性增大,食物在小肠停留的时间大约3-8个小时,所以被分解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在小肠停留的时间、空间都很充分,营养物质在小肠上进行吸收就很合理了。
吸收原理 细胞才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础。要理解消化的机制,必须要考虑到小分子还要进入细胞才能起作用。从广义上来说,小分子从消化道进入单细胞,用到的理化原理有:
相似相溶。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骨架成分。所以脂类需要进入细胞,可以直接通过细胞膜。
梯度扩散。小分子会从高浓度梯度向低浓度梯度扩散,高电势梯度向低电势梯度扩散。
蛋白质构象的改变。简单的说,蛋白质构象的改变需要消耗能量。
过度依赖营养液的危害
消化功能减退 长期依赖肠内流质营养可能导致肠道功能减退,影响营养的正常吸收和消化。
营养不均衡 营养液不能完全替代食物中丰富的营养成分,可能导致某些营养素的缺乏或摄入不均衡。
心理依赖 过度依赖营养液可能会使人忽视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形成不良的饮食习惯和心理依赖。
医疗决策中对营养液使用的考量
患者病情评估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营养风险程度、潜在耐受性等多方面因素来评估是否需要使用营养液。
多学科团队协作 构建由临床医师、护理人员、营养科医师、放射科医师、内镜医师等人员在内的多学科营养支持团队,共同制定营养液使用方案。
输注方式选择 要考虑营养液是滴注还是推注,以及输注速度、温度等因素,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规范配制 全合一营养液的配制需要遵循严格的规范,由经过培训的药学专业人员在配液中心进行操作,以确保营养液的质量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