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十万个为什么 > 为什么会得肠胃炎:肠胃炎的病因、诱发与日常习惯有关

为什么会得肠胃炎:肠胃炎的病因、诱发与日常习惯有关

时间:2024-10-12 10:18:27阅读:

为什么会得肠胃炎:肠胃炎的病因、诱发与日常习惯有关

一、肠胃炎的病因

肠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一般分为急性肠胃炎和慢性肠胃炎。其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多种细菌可引发肠胃炎,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霍乱弧菌、志贺菌属等。这些细菌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或接触传播进入人体。例如,食用被沙门氏菌污染的肉类、蛋类,或者饮用被大肠杆菌污染的生水,都可能导致肠胃炎。在夏季,由于气温较高,食物容易变质,细菌滋生繁殖快,食用变质食物后感染细菌引发肠胃炎的情况较为常见 。

病毒感染:病毒也是引起肠胃炎的常见病因。诺如病毒、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等都可导致肠胃炎。诺如病毒感染在成人中较为常见,可通过食物、水、患者呕吐物进入空气以气溶胶形式传播,容易在集体机构如餐馆、托幼机构、医院、学校等暴发,是成人病毒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轮状病毒则主要感染婴儿与儿童,尤其是6 - 24个月的婴幼儿,是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 。

寄生虫感染:贾第虫、阿米巴、隐孢子虫等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也可能引起肠胃炎。例如,贾第虫可通过污染的水源传播,当人们饮用了含有贾第虫包囊的水后,就可能感染贾第虫,进而引发肠胃炎症状,如腹泻、腹痛、腹胀等 。

非感染因素

食物过敏:某些人对特定的食物过敏,如海鲜、牛奶、鸡蛋等。当食用这些过敏食物后,身体的免疫系统会将其视为外来的有害物质,并启动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可能会累及胃肠道,导致肠胃炎症状,如呕吐、腹泻、腹痛等 。

药物因素:一些药物可能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作用,导致肠胃炎的发生。例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抗生素等药物可能会破坏肠道黏膜屏障,使细菌易于侵入。长期使用某些药物还可能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如胃酸分泌过多或过少。比如,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在发挥解热、镇痛、抗炎作用的同时,可能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引发肠胃炎症状 。

放射治疗:对于接受腹部或盆腔放射治疗的患者,放射线可能会对胃肠道黏膜造成损伤,从而引发肠胃炎。这种情况下的肠胃炎是放射治疗的一种副作用,其症状可能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程度可能因放射剂量、照射范围以及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

二、容易导致肠胃炎的因素

以下因素容易导致肠胃炎的发生:

饮食相关因素

食物中毒: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饮用不洁的水会导致食物中毒,进而引发肠胃炎。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体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此外,摄入含有毒素的食物也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如霉变谷物中的黄曲霉素、鱼类中的组胺等。例如,食用了变质的肉类、变质的海鲜或者被细菌污染的凉拌菜等,都可能引发食物中毒性肠胃炎 。

过度进食或饮酒:过度进食会使胃肠道负担过重,导致消化不良。而酒精对胃肠道黏膜有直接的刺激作用,过量饮酒会损害胃黏膜,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从而引发肠胃炎。长期过量饮酒还可能导致肝脏损伤,进一步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使肠胃炎的发生风险增加 。

饮食不卫生:这是导致肠胃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食物在生产、加工、储存或烹饪过程中受到污染,例如在室温下存放食物时间过长,容易受到细菌污染;苍蝇等昆虫接触食物后也可能传播病菌;使用不合卫生的烹煮器皿也可能导致食物被污染。另外,饭前便后不洗手,蔬菜瓜果生吃前未洗净消毒等,都可能使病菌随着食物进入人体,引发肠胃炎 。

生活习惯因素

压力和焦虑:长期处于高压力和焦虑状态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增加肠胃炎的风险。这是因为压力和焦虑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衡,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例如,一些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人群,容易出现肠胃不适,患肠胃炎的几率相对较高 。

缺乏运动:身体缺乏运动时,胃肠蠕动功能可能会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这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使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滋生细菌,从而增加肠胃炎的发生风险。

个体因素

年龄:五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群,因为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更弱,容易发生急性肠胃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病菌的抵抗力较弱;老年人则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功能下降,更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袭而患上肠胃炎 。

免疫功能低下:患有某些疾病(如艾滋病、糖尿病等)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如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其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身体抵御病菌的能力下降,更容易感染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从而引发肠胃炎。

三、肠胃炎的诱发机制

肠胃炎的诱发机制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

感染性肠胃炎的诱发机制

细菌感染诱发机制:当致病性细菌进入人体胃肠道后,它们会在肠道内大量繁殖。这些细菌可能会释放出各种毒素,如内毒素和外毒素。内毒素可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渗出等病理变化;外毒素则可能直接作用于肠道黏膜细胞,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引起肠道黏膜的损伤,从而导致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肠胃炎症状。例如,霍乱弧菌产生的霍乱毒素可激活肠道黏膜细胞内的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的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升高,导致肠道黏膜细胞大量分泌水和电解质,引起严重的腹泻 。

病毒感染诱发机制:病毒感染肠道细胞后,会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进行自我复制。在这个过程中,病毒可能会破坏肠道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同时,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会释放出一些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会吸引免疫细胞聚集到感染部位,引发炎症反应。例如,轮状病毒感染肠道绒毛上皮细胞后,会导致细胞坏死、脱落,使肠道黏膜的吸收功能受损,从而引起腹泻;而且轮状病毒感染还会刺激肠道黏膜分泌大量的液体,进一步加重腹泻症状 。

寄生虫感染诱发机制:寄生虫在肠道内寄生时,会与人体争夺营养物质,并且其代谢产物可能会对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和损害。例如,贾第虫以其腹面的吸盘吸附在肠黏膜上,可造成肠黏膜的机械性损伤;同时,贾第虫的代谢产物也会引起肠道的炎症反应,导致腹泻、腹痛、消化不良等肠胃炎症状。

非感染性肠胃炎的诱发机制

食物过敏诱发机制:当过敏体质的人摄入过敏食物后,免疫系统会将食物中的某些成分(通常是蛋白质)识别为外来的抗原。免疫系统中的B淋巴细胞会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如IgE抗体),这些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当再次接触到相同的过敏食物时,食物中的抗原会与结合在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出组胺、白三烯等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会导致肠道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等,从而引起呕吐、腹泻、腹痛等肠胃炎症状。

药物诱发机制: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可抑制体内的环氧化酶(COX)活性。环氧化酶在维持胃肠道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参与合成前列腺素等物质,前列腺素可以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和其他有害物质的损伤。当环氧化酶被抑制后,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减弱,胃酸等物质就容易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引发肠胃炎症状。此外,一些药物可能会直接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病理变化,进而诱发肠胃炎。

放射治疗诱发机制:放射治疗使用的放射线具有较高的能量,当照射到胃肠道时,会破坏肠道黏膜细胞的DNA结构,导致细胞死亡或功能异常。这种损伤会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等。同时,放射治疗还可能影响肠道黏膜下的血管,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液体和蛋白质渗出到肠腔,引起腹泻等肠胃炎症状。

四、日常生活中引发肠胃炎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以下行为可能会引发肠胃炎:

不良的饮食行为

食用不洁食物:这是引发肠胃炎最常见的行为之一。例如,在街边小摊购买没有卫生保障的食物,如未彻底清洗或煮熟的小吃、变质的水果等。这些食物可能被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污染,食用后容易引发肠胃炎。另外,食用被苍蝇、蟑螂等害虫接触过的食物,也存在感染病菌引发肠胃炎的风险 。

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会使胃肠道负担突然加重,超出其正常的消化能力。这可能导致食物在胃肠道内不能被充分消化和吸收,食物长时间滞留,容易发酵产生气体,滋生细菌,从而引发肠胃炎。例如,在节假日期间,有些人可能会过度进食油腻、辛辣、甜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增加了患肠胃炎的可能性。

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经常食用辛辣(如辣椒、花椒等)、油腻(如油炸食品)、生冷(如生鱼片、冰淇淋等)的食物,会对胃肠道黏膜造成持续的刺激。辛辣食物中的辣椒素等成分会刺激胃肠道黏膜的神经末梢,导致黏膜充血、水肿;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会延缓胃排空时间,增加胃肠道负担;生冷食物可能含有细菌或寄生虫,而且会刺激胃肠道收缩,这些都容易引发肠胃炎 。

饮食不规律:不按时进餐,如经常不吃早餐、晚餐吃得过晚或者三餐时间不固定等,会打乱胃肠道的正常节律。胃肠道的消化液分泌和蠕动是有规律的,如果这种规律被破坏,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容易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进而引发肠胃炎。例如,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胃长时间处于空腹状态,胃酸分泌后没有食物进行中和,可能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

不良的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不洗手:人的双手会接触到各种物品,容易沾染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等病原体。如果饭前便后不洗手,这些病原体就会随着食物进入口腔,进而感染胃肠道,引发肠胃炎。例如,在公共场所接触扶手、电梯按钮等后,如果不洗手就进食,手上的病菌就可能进入体内。

厨房用具不清洁:厨房中的餐具、厨具如果不经常清洗和消毒,会残留食物残渣和细菌。例如,切菜板使用后未及时清洗,上面残留的生肉汁中的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可能会污染下一次切的食物;餐具不消毒,也可能成为病菌传播的媒介,使用这些被污染的餐具进食后,就可能引发肠胃炎。

其他不良生活行为

过度饮酒:酒精对胃肠道黏膜有直接的刺激和损害作用。过量饮酒会使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影响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容易引发肠胃炎。而且长期酗酒还可能导致肝脏损伤,肝脏功能受损后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进一步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加重胃肠道负担,增加肠胃炎的发病风险 。

长期熬夜: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内分泌功能。这种紊乱也会波及到胃肠道,使胃肠道的蠕动、消化液分泌等功能失调。例如,熬夜可能会导致胃酸分泌异常,胃黏膜的修复功能下降,从而增加肠胃炎的发生几率 。

压力过大且不善于调节:现代生活中,很多人面临着工作、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如果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且不懂得如何调节,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衡,影响胃肠道的神经调节。例如,压力过大时,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导致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引发肠胃炎 。

五、肠胃炎与饮食习惯的关系

肠胃炎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不良饮食习惯易诱发肠胃炎

不洁饮食:如前所述,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是引发肠胃炎的常见原因。如果在饮食过程中不注意食物的清洁卫生,例如食用未洗净的蔬菜水果、变质的食物或者饮用未经处理的生水等,就很容易将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摄入体内,从而引发肠胃炎。例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水源可能受到污染,如果直接饮用,就可能感染肠胃炎相关的病菌。

暴饮暴食:这种饮食习惯会使胃肠道在短时间内承受过大的负担。大量食物涌入胃肠道,超过了胃肠道正常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会导致食物在胃肠道内堆积,消化不完全。未被消化的食物容易滋生细菌,产生毒素,进而刺激胃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肠胃炎的发生。

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经常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会对胃肠道黏膜造成持续的损害。辛辣食物中的辣椒素等成分会刺激胃肠道黏膜的神经末梢,使黏膜充血、水肿;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会在胃肠道内停留较长时间,增加胃肠道的负担;生冷食物可能含有细菌或寄生虫,而且会刺激胃肠道收缩,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容易引发肠胃炎。

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预防和缓解肠胃炎

规律进餐:保持规律的进餐时间有助于维持胃肠道的正常节律。胃肠道会根据进餐时间调整消化液的分泌和蠕动功能。例如,每天按时吃早餐、午餐和晚餐,可使胃酸、胆汁等消化液在合适的时间分泌,胃肠道蠕动也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减少肠胃炎的发生风险。

选择健康食物:多吃新鲜、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瘦肉、鱼类等,这些食物富含营养物质,且对胃肠道的刺激较小。例如,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胃肠道黏膜的健康;瘦肉和鱼类富含优质蛋白质,易于消化吸收,可以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肠胃炎。

注意饮食卫生:在食物的选择、处理和烹饪过程中注意卫生是预防肠胃炎的关键。选择新鲜的食材,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物;在处理食物前要洗手,生熟食物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烹饪食物时要确保熟透,这样可以杀死可能存在的病菌,减少感染的风险。例如,将肉类彻底煮熟,可有效杀死其中可能携带的细菌和寄生虫,避免因食用未煮熟的肉类而引发肠胃炎。

合理的饮食结构: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避免过度摄入某一类食物。例如,适量摄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同时保证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入。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助于维持胃肠道的正常功能,促进肠道菌群的平衡,预防肠胃炎的发生。如果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可能会导致便秘,使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停留时间过长,增加肠道感染的风险;而脂肪摄入过多则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加重胃肠道负担,诱发肠胃炎。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014342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