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九月圆脐十月尖”,俗话常说农历九月雌蟹成熟,农历十月雄蟹成熟,最近正是吃蟹的好辰光,大闸蟹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宠儿。你是否知道为什么江南的湖蟹被叫作“大闸蟹”?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大闸蟹的历史吧~。
大闸蟹。
大闸蟹的学名叫作“中华绒螯蟹”,两螯有明显的绒状物,故名。主要栖息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平时生活在江河湖泊中,深秋,成熟的蟹顺江河而下,进入江海之交的咸淡水水域,交配后产子,雄蟹交配后即死去,第二年开春,幼蟹脱壳而出,幼蟹呈白色透明状,形似上海人所谓的“老白虱”
以前的上海人不知道它是大闸蟹的幼蟹、蟹苗,称其为“虱蟹”人们把捞上来的虱蟹捣碎后摊饼,味道好极了。
幼蟹会循着它们祖辈的老路逆水而上,到达太湖、阳澄湖等湖泊,依然生活在江河湖泊中,经过许多次的脱壳,不断地长大。中国东部近海地区都有中华绒螯蟹,生长在长江流域江河湖泊中的叫作“江蟹”或“湖蟹”,其中又以“湖蟹”的个体最大,品质最佳,也就是所谓的——大闸蟹。
《图画日报》绘“卖蟹”
“大煠蟹”还是“大闸蟹”?
《清嘉录》是记录苏州风俗的著作,该书卷十有“煠蟹”一节,说:“湖蟹乘潮上,簖渔者捕得之,担入城市,居人买以相馈贶,或宴客佐酒。有‘九雌十雄’之目,谓九月团脐佳,十月尖脐佳也。汤煠而食,故谓之‘煠蟹’。”
这里所谓“九雌十雄”,就是农历九月雌蟹成熟,农历十月雄蟹成熟。煠,音闸。“煠”是烹饪中最常用的技法,即以热水蒸煮食物,此法亦为江南地区美食烹饪的一种特色。把毛豆、芋艿、花生放到锅里煮熟,就是煠毛豆、煠芋艿、煠花生,把鸡蛋放到水里煮熟,就是白煠蛋,江南的湖蟹是河蟹中个体最大的一种,通常是煮熟后蘸姜醋吃的,也就是上海人所谓的“放了水里煠一煠吃”,所以被叫作“煠蟹”
《申报》1917年所登“大闸蟹”广告。
如今,家庭烹饪“大闸蟹”,往往使用隔水清蒸的方法,有些餐饮店坚守传统,以水煮的方式“煠蟹”,还被列入“非遗”保护项目。
吴友如画作《对菊持螯》。
在吴方言中,“煠”与“闸”发同一个音,而“煠”是方言用词,还是个冷门字,民间就把“煠蟹”写为“闸蟹”“石蟹”“煠蟹”以个体大的为佳,小贩又在“煠蟹”前加了一个“大”字,就变成了“大煠蟹”
久而久之,“大煠蟹”就成了今天人们所耳熟能详的“大闸蟹”
大闸蟹也被写作大石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