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被称为“毒士”的主要原因:其计策带来的严重后果
贾诩被称为“毒士”,主要是因为他的一些计策虽然在军事或政治上达到了目的,但却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对百姓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以他煽动李傕、郭汜攻打长安这一计策为例。当时董卓已死,李傕、郭汜等人打算解散军队逃亡,贾诩却献计称,传言朝廷打算杀光凉州人,若他们单独逃跑,一个亭长就能抓住他们,不如带兵往西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若成功可夺取天下大权,失败再逃回凉州也不迟。这一计策使得李傕、郭汜等董卓旧部起兵造反,西攻长安并取得成功。然而,这却给天下带来了巨大灾难。他们进入长安后“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籍”,不仅强迫汉献帝给自己加官进爵,掌控朝廷,还导致原本在王允管理下稍有恢复的东汉朝廷再度崩塌,而且比董卓之乱时更为严重。董卓虽蛮横但还能维持一定秩序,而李傕、郭汜等人对文臣不再客气,军头之间相互勾心斗角,朝廷更加混乱。后世史家对贾诩此计评价很差,裴松之就认为“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把贾诩视为汉朝走向灭亡的罪魁祸首,这也是他被称为“毒士”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宛城之战中,张绣投降曹操后,曹操霸占张绣的婶娘并想除掉张绣,贾诩为张绣出谋划策,利用张绣暂时“投降者”的身份完成军事部署后突袭曹操中军。这一计虽未成功杀死曹操,但曹操阵营战死了心腹大将典韦、侄儿曹安民和嫡长子曹昂,曹操也遭受了惨重的损失。这一计策还产生了连锁反应,曹昂之死导致曹操原配丁夫人和他闹翻,小妾卞氏上位,卞氏之子曹丕成为新的嫡长子,20多年后曹丕继承曹操地位并废黜汉献帝,建立曹魏皇朝。从这个角度看,贾诩的计策对汉室的衰亡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进一步坐实了他“毒士”的称号。
贾诩的人物特点与“毒士”称号的关联:深谋远虑且为达目的善于利用人性
贾诩的人物特点与“毒士”称号有着紧密的关联。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算无遗策的谋士,极其善于洞悉人性的弱点并加以利用,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这种利用人性的方式往往被视为“毒”的表现。
从他的诸多计策中可以看出这一特点。在李傕、郭汜想要解散军队逃亡时,贾诩准确地把握了他们的恐惧心理。他深知这些人在听到朝廷可能杀光凉州人时的害怕,并且利用他们不甘心轻易被擒的心理,用一番话剖析利害,将人性中的侥幸心理放大无数倍。他告诉他们有进路(攻打长安成功则夺取天下大权)和退路(不成功还能撤回凉州),使得李傕、郭汜等人被说动,这显示出他对人性弱点的深刻理解和精准利用。而他在献计之后又能急流勇退,看出李傕、郭汜的下场而拒绝接受功劳和官职,体现出他的深谋远虑。但他的这一计策却导致了长安的大乱和百姓的灾难,与“毒士”称号相呼应。
在张绣与曹操的对抗中,贾诩同样展现了对人性的把握。他知道曹操多疑的性格,所以在张绣追击曹操的问题上,先是判断曹操会亲自殿后,劝张绣不要追击,当张绣不听而大败后,他又根据曹操后方可能出现变故以及曹操认为张绣不会再次追击的心理,劝张绣再次追击从而获胜。这种对人性的精准把握和利用,为他赢得了张绣的敬重,但他的计策也使曹操遭受重创,体现出他的谋略之“毒”。
在曹操面临立储问题时,贾诩也巧妙地利用了曹操的心理。他面对曹操的询问不直接回答,而是通过提及袁绍、刘表父子因废长立幼而导致的不良后果,让曹操秒懂他的立场,从而坚定了立曹丕为太子的想法。这一计策既体现了他对曹操心理的把握,又显示出他在复杂政治局势中的谋略手段,虽然达到了目的,但手段的巧妙和隐晦也被视为一种“毒”。
历史上对贾诩“毒士”称呼的评价:褒贬不一且争议较大
历史上对贾诩“毒士”这一称呼的评价是褒贬不一且争议较大的。
一方面,有不少负面评价。如裴松之认为“夫仁功难著,而乱源易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余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将汉朝走向灭亡的部分原因归咎于贾诩,认为他煽动李傕、郭汜攻打长安的计策造成了极大的祸乱,导致百姓遭受苦难,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也有对贾诩肯定的评价。陈寿评价“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阎忠也说“诩有良、平之奇”,将贾诩与张良、陈平相提并论,肯定了他的谋略才能。贾诩在曹操手下时,也曾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如在曹操想要吞并江东时,贾诩劝谏曹操先安抚百姓、发展自身,虽曹操未采纳,但也显示出贾诩在战略眼光上的独到之处。而且他为人低调,懂得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自保,在投靠曹操后还成为了曹丕的老师,对曹魏政权也有着一定的贡献。
总体而言,贾诩“毒士”的称呼反映出他谋略的两面性,既有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一面,又有着在乱世中保全自己并发挥一定积极作用的一面,这使得他在历史上的评价充满争议。
贾诩的策略为何被认为有“毒士”之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且不顾后果的严重
贾诩的策略被认为有“毒士”之风,主要是因为他为达目的常常不择手段,并且不太顾及计策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在他煽动李傕、郭汜攻打长安的策略中,他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和凉州军众人的生存与发展,但他选择的方式却是挑起一场新的战乱。他全然不顾董卓本身是祸国殃民之人,还喊出为董卓报仇的口号,完全没有考虑到这一举动会对东汉朝廷、长安百姓以及整个社会秩序造成的巨大破坏。结果导致长安陷入混乱,百姓死伤无数,朝廷权威彻底丧失,这种为了自身或小团体的利益而引发大规模战乱的手段,极具“毒士”之风。
在宛城之战的策略里,他为张绣出谋划策突袭曹操,虽然从张绣的角度看是为了应对曹操的威胁,但这一计策使曹操阵营遭受了重大损失,典韦战死、曹昂被杀等一系列后果不仅影响了曹操的家庭关系,还对曹操集团的内部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更对之后的历史走向产生了影响。贾诩在制定这一策略时,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打击曹操,而没有过多顾及这一计策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和严重后果,这种不计后果地达成军事目的的做法,也体现出他策略中的“毒士”风格。
他在曹操立储问题上的策略也有类似特点。他为了支持曹丕,通过暗示袁绍、刘表父子废长立幼的不良后果来影响曹操的决策。这一策略虽然达到了他的目的,但手段比较隐晦和巧妙,利用了曹操对政权稳定的担忧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视为一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表现,从而被认为有“毒士”之风。
与贾诩同时代人物对其“毒士”称呼的看法:缺乏明确记载但可从相关事件推测
关于与贾诩同时代人物对其“毒士”称呼的看法,并没有非常明确和直接的记载,但我们可以从一些相关事件和人物评价中进行推测。
从曹操对贾诩的态度来看,曹操一方面认可贾诩的谋略才能,如在张绣投靠曹操时,曹操握着贾诩的手说“是您让我信重于天下”,并且任命他为执金吾,封都亭侯,在之后的许多决策上也会询问贾诩的意见,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前等。这说明曹操重视贾诩的谋略智慧。然而,曹操也深知贾诩计策的厉害和潜在的危险性,毕竟贾诩的计策曾让曹操遭受过惨重损失,比如宛城之战。但曹操处于乱世之中,需要谋士的智慧来帮助他争夺天下,所以尽管贾诩的计策可能带有“毒”性,曹操还是选择接纳并重用他。
从裴松之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当时一些士大夫阶层可能对贾诩存在负面看法。裴松之认为贾诩煽动李傕、郭汜之乱造成了极大的祸乱,将汉朝的进一步衰败归咎于他,这种观点可能代表了当时一部分秉持正统观念、重视社会稳定和儒家仁义道德的士大夫的想法。他们认为贾诩的计策破坏了社会秩序,导致百姓受苦,不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可能是认可贾诩“毒士”这一带有贬义的称呼的。
而陈寿将贾诩与荀彧、荀攸同列一传,虽然裴松之对此有所质疑,但陈寿的做法或许暗示着他认为贾诩在谋略方面与二荀有相似之处,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贾诩的才能。这可能说明在陈寿看来,贾诩虽然计策有时会带来严重后果,但他的谋略能力也是值得肯定的,并不完全因为“毒士”的行为而否定他的全部。不过这也不能完全代表同时代人物对“毒士”称呼的看法,只是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对于贾诩的评价存在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