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医院不建议溶栓
溶栓治疗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挽救梗死患者的生命,但医院在决定是否进行溶栓治疗时会非常谨慎。这是因为溶栓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限制条件。
医院不建议溶栓的原因分析
出血风险:溶栓药物会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影响凝血功能。如果患者本身存在出血性疾病,如胃出血、脑出血等,或者近期有手术史、出血史、消化道溃疡等,溶栓可能会导致重要脏器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和脑组织在缺血时间过长后,恢复供血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损伤,医学上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此时细胞内会发生一系列应激反应,瞬间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对细胞造成严重的二次伤害。
病因多样:心梗和脑梗的病因多样,并非所有情况都是由血栓形成导致的。如果是出血、夹层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心梗、脑梗,溶栓治疗反而会加重病情。需要通过心电图、血液检查、头颅CT等检查来明确病因,只有确定是血栓形成时,才会考虑溶栓。
时间限制: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一般来说,心梗发生后24小时内溶栓能为大多数患者带来获益,超过24小时后,再灌注损伤可能抵消恢复供血带来的获益;对于脑梗,脑细胞更为脆弱,发病3小时内溶栓获益可能较大,6小时后大部分患者会发生更严重的损伤。
替代治疗手段:对于某些情况,如急性心梗,通过放支架迅速开通梗死血管可能是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大面积的脑梗,动脉拉栓术也能带来更多获益。在有这些更优选择的情况下,医院可能不优先建议溶栓。
当前医疗环境下溶栓的限制因素
溶栓率低:近年来,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的疾病致死及致残原因,但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静脉溶栓率相对较低。2010年,我国仅有0.38%的AIS患者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而美国同期AIS的溶栓率约5.4%。
特殊情况争议:对于某些特殊患者,比如醒后卒中患者的溶栓治疗尚存在很多争议。
指南不完善:指南涵盖临床上静脉溶栓治疗可能会涉及的多种情况,但在循证医学证据不足的问题上,还需要更多的专家共识和研究。
溶栓的风险与弊端
重要脏器出血:血管发生破损时,血栓能迅速止血。当脑梗和心梗患者同时伴有出血性疾病时,溶栓治疗会阻碍出血部位的止血过程。如果出血部位在脑部或其他重要脏器,溶栓可能会造成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
症状性脑实质出血:研究显示,合并动脉瘤的溶栓患者出血发生率与无动脉瘤患者相比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前者并无溶栓后症状性脑实质出血发生,而后者溶栓后症状性脑实质出血的发生率为5%。
最新的溶栓研究与医院态度
溶栓时间窗扩展:EXTEND研究表明,在多模影像学指导下,4.5-9小时的静脉溶栓显著增加了患者良好预后的比例,但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也有所增加。
溶栓联合PCI:循证研究结果均表明溶栓联合PCI可以更早、更好地实现再灌注,降低院内死亡率。
醒后卒中溶栓:WAKE-UP研究对于醒后卒中患者的溶栓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溶栓仍存在风险与获益的权衡。
医院在决定是否进行溶栓治疗时,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溶栓的风险与获益、现有治疗手段等多方面因素,以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