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不足的原因
气血不足,即中医所说的气虚和血虚,其原因较为复杂。从中医理论来看,气、血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先天之精气,即父母的先天之精;二是后天之精气,即脾胃运化的水谷与自然之精。先天之精在出生时就已确定,而后天之精则可以通过后天的调养来补充。
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通过脾胃的运化,化生水谷精微转化为气与血。如果脾胃功能虚弱,无法有效地将摄入的食物转化为气血,就容易导致气血不足。例如,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都可能损伤脾胃功能,影响气血的生成。
肝肾亏虚: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若肝肾亏虚,精血化生不足,也会导致气血不足。比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情志不畅等因素,都可能损伤肝肾,进而影响气血的生成和储存。
慢性疾病消耗: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慢性炎症、肿瘤等,会长期消耗人体的气血,导致气血不足。
年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脏腑功能逐渐衰退,气血的生成和运行能力也会下降,容易出现气血不足的情况。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缺乏运动、长期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生成,导致气血不足。
导致气血不足的常见因素
导致气血不足的因素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况:
先天性因素:主要是指先天性体质虚弱或者储备不足,发生的气血不足。
饮食不节:饮食不均衡,过度偏好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或者长期饥饿、暴饮暴食,都会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从而影响气血的生成。
情绪不调: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中,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气血的运行和生成。
机体劳累: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度,会消耗大量的气血,导致气血不足。
疾病因素:如慢性失血、慢性炎症、肿瘤等疾病,会长期消耗人体的气血,导致气血不足。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减缓,造成衰老和气血不足的情况。
气血不足的形成机制
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气血的生成与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生理机能的正常。
气与血的关系:气属阳,血属阴,气与血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养气、血能载气。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例如,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及肝气的疏泄调畅,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而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
气血与脏腑的关系: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脏腑,既是脏腑经络功能的动力,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温煦、濡养脏腑组织,使其能发挥各自的功能。例如,肺气通于鼻,心气通于舌,肝气通于目,脾气通于口,肾气通于耳。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因此,气血失和可直接引起各种病变,人体产生的一切病理变化均与气血相关。
气血与中医辨证: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藉以分析和归纳人体种种生理现象。同时,气血也是各种疾病的病理基础,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无不影响气血,内、外、妇、儿临床各科的病证无不涉及气血。因此,气血病理变化在八纲、卫气营血、脏腑等辨证方法中,占首要地位。八纲辨证的总纲是阴阳,而气血是人体阴阳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正平,则阴阳平衡,疾患消除。表里辨证与气血关系也极为密切,表证辨证多宗“卫气营血辨证”,而卫属气,营属血;里证不外乎脏腑病变,而脏腑病多与气血相关。虚实辨证更不能舍气血而言虚实,不论何种虚证,多兼有气虚或血虚,不论什么实证,皆与气血瘀滞有关。寒热辨证是两种绝对相反性质的病变,但寒热病变均直接影响气血的正常生化功能,热则煎熬气血,寒则凝涩气血,而气血的寒热病变又直接反映到体征上或症状的寒证与热证上。故气血病变是临床辨证的基础,也是疑难病证的辨证基础。
气血的平衡:气血的流畅和平衡是气血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也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条件。因为气血生成虽有赖于脏腑功能的生化,但脏腑功能的产生皆需气血的温煦和滋润,气血的畅通及相对平衡,有助于保证脏腑功能的正常进行,有利于气血的生化不已。气的条达通畅,以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保证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动态平衡,不致出现气郁、气滞、气逆、气陷等气机紊乱的病理状态。血液循行于血脉之中,由气推动,周流全身,血脉为血液循行的管道。在某些因素作用下,脉道失于固密,气机出现异常,血液就不能正常循行,如血液流出脉管,排出体外,则称之为出血,如血液运行不畅,受到阻滞,或溢出脉外,郁于体内,称之为瘀血。不管是瘀血还是出血,都是“离经之血”,由于离经之血已离开了脉管,失去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所以也丧失了血液的生理功能,而成为病理产物。气属阳而生于阴,血属阴而生于阳,血之运行有赖于气的统率,而气之宁谧温煦,则依靠血的濡润,两者对立统一,相互依存。气血平衡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标志,也是人体气血平衡所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气血的正常平衡不是静止和绝对的,而是必须处在动态的平衡中,这是因为人在生长、发育、壮盛、衰老、死亡这个发展过程中,机体内一直进行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理活动,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为之就需要气机一刻不停顿地进行“升降出入”的运动,血液一刻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流动,以完成人体所需要物质的运输和代谢,气血在不断地运动中,又必须保持相对平衡,这样才能各司其职,各自完成其生理功能,如果气血运行失常,则会影响到脏腑、经络、阴阳等各方面功能的协调平衡,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就会出现各种病变。
哪些情况会引起气血不足
以下是一些可能引起气血不足的情况:
身体表现:当人体气血不足时,容易出现精神恍惚、心悸不安、关节疼痛、消瘦或肥胖等问题。从外表来看,气血不足可能有以下表现:
皮肤:气血对皮肤的充养作用在《素问 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有精辟的阐述:“十二经络,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颜面而走空窍。”也就是说,经络把气血精微物质输送到皮肤,皮肤得养则红润;气血运行正常,濡养皮肤,则感觉灵敏。如气血生成不足或运行障碍,则表现为皮肤黯淡无光或萎黄、肌肤干燥、感觉异常。
眼睛:主要看眼睛的色泽和清澈度。眼睛清澈明亮、神采奕奕,说明气血充足;眼白的颜色混浊、发黄,表明肝脏气血不足;眼袋很大说明脾虚运化不足;眼睛干涩、眼皮沉重,也代表局部气血不足;两目呆滞,晦暗无光,是气血衰竭的表现。
头发:《黄帝内经》中这样记载头发的生长过程:人在七八岁时因肾气盛而“发长”,到三十岁左右因肾气实而“发长极”,四十岁左右因气血渐虚而“发始堕”,五十岁以后因肾气衰而“发始白”。这说明头发的生长源于气血的滋养,气血旺盛则头发生长正常,气血不足则不能上达头部而致发白易落。
手部:气血充足,手总是温暖的,而手心烦热、出汗或手冰冷,则是气血不足。气血不足时,手指指腹会扁平、薄弱或指尖细细。古语云:“爪为筋之华,血之余”,如果指甲灰白无光泽,可能提示身体气血不足或患有某种疾病。
睡眠: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也。血虚则不能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不少人的失眠是因气血不足所致,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易惊易醒、夜尿多、打呼噜等。而太爱睡觉,也往往是气血虚的表现。
牙龈:牙齿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如果一个人牙齿发育不好,通常肾也不好。若成人牙齿稀疏、齿根外露或伴有牙龈淡白出血、齿黄枯落、龈肉萎缩等问题,多为肾气亏乏,肾为先天之本,肾气不足多与气血不足相关联。
危害脏腑:
心脏:气血不足,常会导致心慌、气短、胸闷等症状,如经常出现,说明心脏供血不足,应及早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大脑:气血不足会伤及大脑,头晕或记忆力下降,是大脑出现血液不足的最初表现。
气血不足的根源分析
气血不足的根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脾胃功能失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或失调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气血的化生。例如,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思虑过度等都可能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成不足。
肝肾亏虚: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肝肾亏虚会影响精血的化生,进而导致气血不足。长期熬夜、情志不舒、房事过度等都可能损伤肝肾。
气血运行不畅: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如果气的推动作用减弱,或者血的运行受阻,都会导致气血不足。例如,情志抑郁导致肝气郁结,或者寒邪凝滞血脉等,都可能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和生成。
慢性疾病消耗: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失血、慢性炎症、肿瘤等,会长期消耗人体的气血,导致气血不足。
年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脏腑功能逐渐衰退,气血的生成和运行能力也会下降,容易出现气血不足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