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的成因
近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导致近视的原因:
遗传因素:高度近视往往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如果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子女近视的发病率会显著增加。例如,有研究表明,双亲均为高度近视眼患者,其子代均为高度近视眼患者,双亲一方为高度近视眼患者,另一方为正视眼者,其子代发生高度近视的概率约为57.5%。
用眼方式不当:青少年近视多因长期近距离用眼引起。比如长时间过近看东西会导致眼睛调节过度,造成睫状肌痉挛,形成假性近视,若不加以改正,会发展成真性近视。此外,青少年在近视预防的关键期(6-12岁),若已合并真性近视,却未定期验光或家长不让孩子佩戴合适度数的眼镜,也会导致近视过快发展。
用眼光线不适宜:在阳光下阅读、在暗环境中长期用眼、在移动的物体上阅读等,均可能导致近视加速。
发育因素:儿童时期眼睛可能会呈现远视的状态,随着身体和眼睛的发育,视力会逐渐正常。但如果眼球发育过度,就可能出现近视。
导致近视的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在近视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用眼距离过近:据相关资料报道,青少年近视眼多因长期用眼距离过近所致。当书本与眼睛的距离过近(7-10cm)时,眼睛的调节会异常紧张,形成屈折性(调节性)近视,即假性近视。若长期如此,且调节过度,使睫状肌不能灵活伸缩,加之眼外肌对眼球施加压力,眼内压增高,眼内组织充血,青少年眼球组织娇嫩,眼球壁受压渐渐延伸,眼球前后轴变长,超过正常值就形成了轴性近视眼,即真性近视。正常阅读距离应是30-35cm。
用眼时间过长:青少年连续看书写字、看电视等3-4小时不休息,甚至到深夜才睡,不仅影响健康,还使眼睛负担过重,眼内外肌肉长期紧张无法休息。久而久之,看远处时眼睛肌肉无法放松而痉挛,导致看远处模糊,形成近视。一般主张连续看书写字或看电视30-50分钟就应休息片刻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
照明光线过强或过弱:光线太强,如阳光照射书面,会引起强烈反射,刺激眼睛,使眼睛不适,难以看清字体;光线过弱,书面照明不足,眼睛看不清字体,头部就会凑近书本。这两种情况均易使眼睛疲劳,导致眼睛调节过度或痉挛而形成近视。
在行车上或走路时看书:在行走或车厢震动时看书,眼睛和书本距离无法固定,照明条件又不好,会加重眼睛调节的负担,经常如此可能引起近视。
躺着看书:躺着看书时眼睛不能保持水平状态,调节与集合难以取得一致,会增加眼睛的疲劳,容易导致近视。
营养不良:缺钙、锌等维生素也可能与近视的形成有关。
近视与遗传的关系
近视与遗传有一定关联,但并非绝对。
高度近视的遗传:高度近视的遗传概率相对较高。病理性高度近视带有遗传因素,而生理性高度近视一般不带有遗传因素。高度近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父母均为高度近视眼患者,子女发病的机会在90%以上;若与近视眼基因携带者结合,子女可能有半数是高度近视;若同正常视力或中低度近视者结合,子女发生近视眼的机会是1/10。
父母近视对子女的影响:父母近视的儿童发生近视的风险会明显增大,且与父母近视的度数呈正相关。如果父母一方为近视,孩子近视的可能性会高2~3倍;如果父母双方都近视,孩子近视的风险会高4倍;如果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孩子出现近视的风险会更高。
不良用眼习惯与近视的关联
不良的用眼习惯与近视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连续读写时间过长:很多学生连续几小时甚至持续更长时间阅读或近距离用眼,致使眼睛始终处于高度调节状态,不但影响身体发育,也容易发生与促进近视的发展。
用眼时距离过近:青少年眼睛调节力强,近点距离近,容易养成近距离用眼的习惯,久而久之,会造成眼过度调节的习惯,促使形成近视。
不良的用眼环境:在强光或弱光下写字、看书、用眼,在晃动的车厢里、走路时或躺着看书,玩手机、游戏机等不良的用眼习惯,使眼睛过度调节,容易诱发近视。
其他:长时间看电视、过度玩电子游戏机,受电子产品屏幕上强光刺眼快速变化图案的影响极易引起视疲劳,最终形成近视或使近视度数加深。
眼球发育与近视的形成
眼球的发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出生到成年会经历不同阶段。
出生时的眼球特点:眼球在出生时既小又短,约15mm,角膜直径较大,约10mm,晶状体较圆,前面突起,前房较浅,瞳孔很小。
眼球的生长发育:眼轴增长最快的时期是在出生后第1年的头几个月,3岁以前均为快相生长期,共增加4-5mm;随之经历4-13岁的慢相生长期,平均仅增长1mm;以后发育逐渐停止。一般认为,3岁时眼轴即已达到成年人的长度,也有说在近8岁时眼轴可达成年人的眼球轴长,即24mm。
屈光状态的变化:正常情况下,随年龄增长,眼球发育带来的屈光状态变动应逐渐呈现正视,即正视化现象。但在某种因素作用下,眼球发育未终止于正视,而继续非正常发展,从而出现近视眼,这一过程称为近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