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的成因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其成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脑血栓形成:这是脑梗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等原因,导致脑血管内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
脑栓塞: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如来自心脏的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脱落,随血流进入脑动脉,导致血管阻塞。
腔隙性梗死:多由高血压、糖尿病等导致小动脉及微小动脉病变,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
容易导致脑梗的因素
以下因素容易导致脑梗的发生:
不可改变的因素:
性别:中青年阶段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病。
家族史:父母有心脑血管病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发生此类疾病,尤其是父母年轻时发病的情况。
年龄:年龄越大,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越高。
可防可控的因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膜,增加脑梗风险。
高血脂:可导致动脉硬化和血管狭窄。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会损伤血管,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害血管内皮,导致血管收缩和血栓形成。
肥胖:肥胖者往往伴有多种代谢紊乱,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
体力运动过少:缺乏运动易导致代谢异常和血管功能下降。
持续精神紧张、思想压力大、睡眠障碍:这些情况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血管调节异常。
脑梗发病的生理机制
脑梗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
一般来说,卒中可以是缺血性的(80%),通常由血栓形成或栓塞引起;出血性的(20%),血管破裂引起(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
脑梗死的常见发病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心源性栓塞、血管夹层、脑血管畸形等。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时,各种主要危险因素作用下,LDL-C通过受损的内皮进入管壁内膜,并氧化修饰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 LDL-C),加重内皮损伤;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表面特性发生变化,黏附因子表达增加,黏附在内皮细胞上的数量增多,并从内皮细胞之间移入内膜下成为巨噬细胞,通过清道夫受体吞噬ox LDL-C,转变为泡沫细胞形成最早的粥样硬化病变脂质条纹。随着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加剧,当血管严重狭窄会导致脑部血流缓慢、血栓脱落或血管堵塞,从而引起脑细胞缺血坏死,也就是脑梗死的发生。
生活习惯与脑梗的关系
不良的生活习惯与脑梗的发生密切相关:
劳累过度:长期劳累或休息不好,会使血压波动变大或血液出现异常,容易引发脑梗。
情绪不稳定:长期的情绪波动,如暴怒或忧郁,会使血管神经的调节功能异常或使脑血管收缩,从而引发脑梗。
抽烟喝酒:烟中的有害物质会使血管异常收缩,导致凝血机制发生障碍;长期大量饮酒会引起脑血管痉挛、收缩,从而引发脑梗。
不良饮食习惯:长期吃高脂肪、辛辣刺激食物,会升高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含量,增多血液中脂质沉淀,引起高血压或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这些都是脑梗的诱因之一。蛋糕和甜点中的膳食脂肪酸会加快血管病变,升高血液粘稠度,导致大脑缺血,容易引发脑梗。
高血压:高血压会促进机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几率比常人高7倍,血压控制不当易引发脑梗。
遗传对脑梗的影响
脑梗的遗传因素确实存在,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曾患有脑梗,个人的患病风险会相对较高,但可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和医学干预来降低风险。虽然脑梗不是遗传性疾病,但一些导致脑梗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具有家族遗传倾向。例如,高血压具有家族性遗传倾向,虽不会直接遗传,但存在有缺陷的基因,更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发病;糖尿病也有一定遗传性,若家族中有糖尿病家族史,子辈会获得糖尿病的易感基因,成为心脑血管病的高风险人群;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胆固醇代谢障碍疾病,具有家族聚集性,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