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十万个为什么 > 为什么脚后跟痛:脚后跟痛的原因包括过度使用、生物力学异常、年龄相关变化和疾病与炎症等

为什么脚后跟痛:脚后跟痛的原因包括过度使用、生物力学异常、年龄相关变化和疾病与炎症等

时间:2024-10-14 09:29:40阅读:

为什么脚后跟痛:脚后跟痛的原因包括过度使用、生物力学异常、年龄相关变化和疾病与炎症等

一、脚后跟痛的原因

(一)过度使用与劳损

运动因素

过度运动是引起脚后跟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跑步、跳绳等高冲击性运动,如果运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或者频率过高,会对足跟部位造成反复的冲击力。像马拉松运动员,他们长时间奔跑,足跟每一次着地都会承受身体数倍的重量,这种反复的压力会使足跟组织逐渐受损。另外,突然增加运动强度也容易引发问题,比如平时不怎么运动的人突然进行高强度的长跑训练,足跟还没有适应这种压力变化,就可能出现疼痛症状。

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同样会导致脚后跟痛。一些职业人群,如教师、售货员等,他们可能需要长时间站立在坚硬的地面上。由于足跟长时间承受身体的重量,会导致足底筋膜、跟腱等组织疲劳,就像一根橡皮筋长时间处于拉伸状态,弹性会逐渐降低,组织也容易出现损伤,进而引发疼痛。

鞋履因素

鞋子不合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鞋子过小,会对脚部产生挤压,尤其是足跟部位,容易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同时还会增加足跟与鞋子的摩擦,导致皮肤磨损和深层组织的损伤。例如女性经常穿高跟鞋,身体的重心会向前移,足跟承受的压力比穿平底鞋时更大,而且高跟鞋的鞋底通常较硬,缺乏足够的缓冲,长期穿着会使足跟的软组织不断受到挤压和摩擦,增加足跟痛的风险。另外,久穿硬底布鞋,这种鞋子缓冲能力差,不能有效减轻足跟在行走或站立时受到的冲击力,也容易引发足跟痛。

(二)生物力学异常

足弓问题

扁平足(又称平足症)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畸形,指足部正常的内侧纵弓消失。由于足弓塌陷,足部失去了正常的缓冲弹性,在行走或站立时,足底筋膜和跟腱等结构的受力分布发生改变,会承受更大的压力。例如,扁平足患者在行走时,足底内侧会过度受压,足跟外翻,容易导致足底筋膜的劳损和跟腱的紧张,从而引发足跟痛。而且这种异常的生物力学结构还可能引起足部其他关节的代偿性变化,进一步加重疼痛症状。相反,高弓足患者,足弓过高,足底筋膜在行走时会被过度牵拉,也容易出现足跟痛的情况。

足跟肌腱过短会影响足部的正常活动。当跟腱过短时,在行走、跑步或踮脚等动作中,跟腱的拉伸范围受限,会对足跟产生异常的拉力,使足跟局部的压力增大,长期积累就会引发疼痛。比如一些先天性足跟肌腱过短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活动量的增加,足跟痛的症状可能会逐渐显现出来。

体态与步态问题

不良的体态,如骨盆前倾、脊柱侧弯等,会影响到整个下肢的力线。当力线不正常时,在行走或站立过程中,身体的重量不能均匀地分布在双脚上,足跟的受力会不均匀,局部压力过大的区域就容易出现疼痛。例如骨盆前倾的人,身体重心会向前偏移,足跟后侧的压力相对增大,长时间就可能导致足跟痛。

异常的步态也会增加足跟痛的风险。如果在行走时脚步落地方式不正确,比如过度内旋或外旋,会改变足底筋膜和跟腱的受力方向和大小。过度内旋时,足底内侧受力过多,会增加足底筋膜的张力,而过度外旋则可能使足跟外侧承受过大压力,都容易引发足跟部位的疼痛。

(三)年龄相关变化

骨质增生(骨刺)

随着年龄的增大,足跟部位会发生一些退行性变化。足跟是人体的一个力量支撑点,长期承受较大的压力,足底筋膜和附着在足跟的软组织不断受到牵拉和刺激。在这个过程中,局部渐渐会形成骨化,最终有可能会出现骨质增生(骨刺)。骨质增生一旦形成,就难以自行消失,久而久之刺激到周围神经或者软组织的时候,就会引发疼痛。例如老年人,他们的足跟更容易出现骨质增生,在足跟向下用力踩时,会出现针刺样疼痛,用手按摩一会儿,疼痛会减轻,并出现轻微的麻木感。严重的患者,足部中央也会出现疼痛,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一般难以自行缓解,需要服用止痛药,有些人甚至因疼痛严重,无法正常走路。

骨质疏松与足跟痛的关联

骨质增生的病人有时会同时患有骨质疏松,也就是缺钙状态。骨质疏松会使骨骼的密度降低,骨骼的强度和韧性减弱。在足跟部位,这可能会导致足跟骨的微结构破坏,使其在承受压力时更容易出现损伤。而且骨质疏松可能会影响到周围肌肉和韧带的附着点,改变它们的受力情况,进一步增加足跟痛的风险。例如一些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她们发生足跟痛的概率也相对较高。

(四)疾病与炎症

足底筋膜炎

足部筋膜是支撑足部肌肉的弹性组织,由水、胶原纤维、弹性蛋白、透明质酸等组成。足底筋膜炎主要是由于筋膜被反复牵拉,结构受伤,出现了无菌性炎症。诱发足底筋膜炎的风险因素有很多,如肥胖,身体过重会增加足底筋膜的压力;过度运动,尤其是跑步等运动,会反复牵拉足底筋膜;久穿不合脚、缓冲能力差的鞋子,如硬底布鞋、高跟鞋等,不能为足底筋膜提供良好的支撑和缓冲;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在坚硬的表面上,以及芭蕾舞者、教师、运动员等职业因素,都会使足底筋膜容易受损。其疼痛特点是脚底痛会在早上起床脚刚落地时最明显,但走个十来步,疼痛就会慢慢缓解,有时坐久了,在站起来走动时的前几步也会隐隐作痛,疼痛主要发生在足跟靠内侧处,也可能会在足心处,痛感表现为搏动性、灼热性疼痛,部分患者会在夜间出现痛感加重的情况。

跟腱炎

跟腱约长15cm,一头连接着小腿后方肌肉,另一头连在脚后跟骨头上。我们走路、跑步和跳跃都会使用到跟腱。如果使用过度,巨大的力量会反复牵扯,容易导致跟腱内的纤维出现劳损、细微挫伤或撕裂,从而引起跟腱发炎。导致跟腱炎的危险因素包括长期反复高频的跑跳运动,在这种情况下,跟腱会反复受到牵拉刺激,局部细微的损伤炎症得不到有效的修复,累积时间久了,就会形成跟腱慢性的损伤和炎症;平时不怎么运动突然猛地运动一次,就比较容易让跟腱遭受损伤,从而诱发跟腱炎的急性发作,尤其是在锻炼前和锻炼后没有进行充分热身拉伸活动时;穿不适合的鞋子进行锻炼也是引起跟腱炎的一个重要原因。跟腱炎的疼痛特点是症状较轻的时候,早晨会感觉到脚后跟上方疼痛、小腿后方僵硬酸痛,严重者跟腱部位还会表现出肿胀甚至发红,脚踩地、踮脚尖、跑步、跳跃等活动会诱发疼痛,或让疼痛感加重,休息能明显缓解。

其他炎症与疾病

跟下脂肪垫炎也是引起足跟痛的原因之一。跟下脂肪垫位于足跟底部,起到缓冲和减震的作用。当脂肪垫受到过度挤压、摩擦或者损伤时,会引发炎症,产生疼痛。例如长期站立在硬地上,或者足跟受到突然的撞击,可能会损伤跟下脂肪垫。

跗骨窦综合征也可能导致足跟痛。跗骨窦是位于距骨和跟骨之间的一个小腔隙,内有韧带、血管和神经等结构。当跗骨窦内的组织受到损伤、炎症或者异常压力时,会引起足跟外侧疼痛,还可能伴有踝关节不稳定等症状。

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痛风、类风湿关节炎等也可能累及足跟部位。痛风是由于体内尿酸代谢异常,尿酸盐结晶在关节和周围组织沉积,当累及足跟关节时,会引起剧烈的疼痛、红肿等症状。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会侵犯关节滑膜等组织,足跟关节也可能受到影响,导致疼痛、僵硬和关节功能障碍等。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014342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