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疼的原因
脚后跟疼,也被称为足跟痛,其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外界刺激:如打篮球、下楼梯、过度行走、穿高跟鞋等外界刺激,可能引起后脚跟疼痛。
跟腱炎:多由于超负荷运动、扁平足以及脊柱关节炎等引起跟腱内纤维慢性损伤导致,患者可出现后脚跟疼痛的情况。
足底筋膜炎:多由于外界寒冷、潮湿等因素刺激、慢性劳损、创伤以及机体免疫因素等导致,患者可出现后脚跟疼痛。
脂肪垫炎:多发于老年人,由于脂肪垫本身退变、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可出现后脚跟疼痛。
跟骨骨骺炎:好发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及儿童,由于反复牵拉导致跟骨骨骺部分撕脱,可引起后脚跟疼痛、水肿等现象。
跟骨骨质疏松:由于缺钙等因素可导致跟骨骨质疏松,出现后脚跟酸痛,可为双侧或单侧,多在晨起或活动时加重,充分活动后可缓解,有时可合并有腰背部疼痛。
跟骨高压症:多由于足跟内血管发生淤血,以及跟骨内压力升高所致,常可出现后脚跟跟部在行走时出现刺痛。
根骨骨刺:多见于中老年人,可能由于慢性劳损导致,患者可出现后脚跟疼痛、足弓加深等症状,可通过 X 线检查辅助诊断。
足跟的相关损伤:针对这个部位的损伤种类有很多,比如可能存在此处的一些骨折,或者是软组织顿挫伤的情况。另外,如果这个部位长期受压,还有可能会导致此处缺血,进而产生疼痛。
骨质增生:此类病变往往见于老年人。
足跟的跖腱膜炎,或者是跟腱周围的炎症:也会导致脚后跟疼。
跟骨内部的高压:此类病变往往是由于患者既往存在跟骨的陈旧性的骨折,在其恢复之后,可能会有跟骨内部的压力过高,进而导致了疼痛。
跟下滑囊炎:如果患者脚后跟疼痛在足跟正下方,患者下地时出现疼痛,休息后减轻,用手按压疼痛部位,里边有一个囊性的东西在手下滚动,通常说明是跟下滑囊发炎。
跟骨骨质增生:疼痛特点是在跟骨前下方,患者年龄多在 50 岁以上,常常走路、跑步以后疼痛加重,休息后或热水浸泡以后疼痛缓解。拍摄跟骨侧位 X 线片,在跟骨前下方有一个尖锐骨刺可以明确诊断。
导致脚后跟疼的疾病
经常脚后跟疼,可能是由以下疾病导致:
足跟骨刺:足跟位置因为软骨受到破坏或者摩擦,从而导致形成足跟骨增生。主要症状为脚后跟疼痛,尤其是在行走的时候,稍微活动便有被针刺或石硌的感觉。足跟的中心,用手触碰便会感觉到剧烈的疼痛。另外,疼痛部位的表皮会出现红肿现象。
足底筋膜炎:足部长期受到微损伤而导致。一般出现在 40 - 60 岁人群,以运动员、舞者,以及长期行走、站立人群为主要患病人群。但在适当休息,或进行按摩之后,疼痛减轻或者是消失。
骨质疏松:当骨骼密度以及质量下降后,就会导致骨骼脆性增加,从而出现骨质疏松症,老年人为多发人群。当出现骨质疏松的时候,患者可出现全身酸痛、骨节疼痛,以及容易骨折的现象,并且在行走的时候,也会引起脚后跟部位的疼痛感。
外伤:大多数女性喜欢穿高跟鞋,高跟鞋会让脚掌受力特别不均,身体所有重力都会放在脚后跟上。如果长期站立或行走,那么就会导致脚后跟筋膜受到损伤,引起足部的筋膜炎,那么,就会引发脚后跟疼痛的情况。加上不少女性走路速度较快,行走方式不正确,那么极易导致脚后跟处出现外伤,引发脚后跟疼痛。
缓解脚后跟疼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缓解脚后跟疼的方法:
足部锻炼:进行相关足踝关节与跖腱膜的背伸牵拉训练都可使症状减轻,比如跖腱膜牵拉运动,身体面对墙面站立,放松身体、保持呼吸平稳,双手伸直呈推墙的姿势;将疼痛的脚后跟向后迈一步,另一个膝关节向前呈弓步;将身体前倾,保持后膝尽量不弯,踮起疼痛的脚后跟;牵拉 10 秒后放松,来回做 20 次。
避免长时间运动:如果已经出现了脚后跟疼痛的现象,就要避免脚部长时间的运动了。
选鞋:避免穿较软的薄底布鞋,选择鞋子时,建议穿运动鞋或厚底鞋,鞋底高在 2 厘米左右,材质软硬适中最好,这样既能缓冲应力,又能支撑脚底。
止痛:足跟痛时可采用温水泡脚,这样能够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
相关护理:可应用特殊的足部矫形工具,通过支撑足部以减轻跖腱膜的张力;还可用指关节揉搓脚后跟,着力按压疼痛点,如此多按摩几次,便可使痛感减轻许多。
脚底蹬踏:可以在晚上睡觉之前躺床上做蹬自行车动作,也可以在脚后跟疼痛的时候找个地方坐下进行脚底蹬踏动作,能够减轻局部的炎症,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抗劳损的功能。
按揉下肢:平坐在床上,膝部外翻,脚外侧面平放在床上,并使脚掌部尽量朝上,用对侧手食、中、无名指指腹面,三指并拢,上下按摩脚心 100 次。使膝部内翻,将脚的内侧面放在床上,采用手握空拳叩击法叩击脚的外侧面与外小腿距关节 100 次。本方法具有疏经通络,活血止痛的功效。
锤击痛点:将脚后跟痛的那条腿平放在不痛的腿上,用圆钝的按摩棒或手半握拳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地敲击脚后跟最痛点 10 分钟,直至有酸胀感为止。如果两只脚的脚后跟都痛,就交换着锤击左右脚后跟的最痛点。
穿舒适的鞋:一双合脚的鞋很重要,我们平常不要穿平底鞋或帆布鞋,尽量选择运动鞋,或是鞋跟稍高的鞋,能有效缓解体重对脚后跟的压力。还有女性不要经常穿高跟鞋,尤其是那种鞋跟较细、有较高高度的那种鞋子,尽量不要穿“恨天高”,这只会让你的脚后跟越来越痛。
热水泡脚:在经历了一天的行走或站立后,可以在睡觉前半小时泡个热水脚,水温不宜过烫,用温水泡脚可以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从而缓解脚后跟疼痛。热水泡脚能放松身心,让你整个人都感觉舒服了不少,泡完之后就可以直接睡觉,进入美美的梦乡了。
注意脚跟休息:长时间的站立或行走之后脚跟很痛,如果不能及时休息会加重局部的疼痛感。出去游玩或是工作愿意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一定要适当地休息,懂得劳逸结合才能更好的保障身体健康,运动或站立 1 小时可以休息 10 分钟,及时缓解疲劳,将疼痛扼杀于摇篮中。
穴位按摩:
拇指按揉承山穴 50 次,以感觉酸胀为宜。承山穴是祛除人体湿气的最佳穴位。按摩此穴不仅可以通过振奋膀胱经的阳气,将体内湿气排出,还可以促进腿部血液循环,快速缓解肿胀、麻木、疼痛等足跟痛症状。
拇指指腹按在昆仑穴位置,然后压而揉之,持续 5 - 10 秒,有酸胀感可松开,稍加休息后再次按压,每天重复按压 1 ~3 分钟即可缓解足跟疼痛的症状。
按摩:对于长时间行走而引起的脚后跟疼痛,可以自行加以按摩,用指关节揉搓脚后跟,然后着力按压疼痛点,多按摩几次,便可使痛感消失许多。除此外,还可以参照中医穴位表,观察自己的足部并按揉可刺激血液循环的穴位,也能有效改善脚后跟疼痛。
泡脚:若是能在按摩前用热水泡脚,效果会更好。这是因为脚后跟因劳损出现疼痛时,局部循环也会受到影响,而热水泡脚却可以促进循环,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如果再配以活血通络的药物,效果会更佳,比如伸筋草、红花等。需要注意的是,泡脚的水不宜过烫,一般以 40 度 - 43 度左右的水温为宜,且泡脚时间也不要过长,15 - 20 分钟即可。
做蹬车运动、靠墙踮脚:做空蹬车运动可以增强肌腱张力,缓解足肌腱磨损,因此也可以达到减少疼痛的作用。如果痛感十分严重,则不宜久站或长时间行走。若是想运动锻炼,可以尝试靠墙踮脚。经常踮脚能活跃脚后跟的血液循环,进而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着舒适的鞋子:鞋子可以起到保护双脚的作用。但如果经常穿不合脚的鞋子,便会导致脚底受力不均。比如鞋子太小便会导致脚被挤压,严重时还可能造成破皮、起水泡等情况,自然也就会引起剧烈的疼痛。其次,长时间着高跟鞋也会给脚带来很大的压力,使得身体的力量全部集中在脚后跟上,继而导致脚后跟疼痛。这种情况下,应选择舒适柔软的鞋子为宜。如果确实需要穿高跟鞋,可以选择坡跟鞋。这种鞋子可以使人在走路时重心前移,从而减轻脚后跟的压力和疼痛感。
使用足跟垫或者足弓垫:足跟垫和足弓垫都是中医理疗产品,主要是通过穴位按摩和中药浸润来缓解脚后跟疼痛。这类药包的主要成分大都为威灵仙、白芷,它们都有着活络散淤的作用,对缓解脚后跟疼痛有很大的帮助。
脚后跟疼的治疗方案
脚后跟疼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具体病因和症状的严重程度来选择:
基本治疗:症状较轻时,可以选择针灸、理疗、按摩、中药的浸泡及熏洗等方法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穿软底鞋。
对症处理:根据病因进行对症处理,如足跟的骨内高压引起脚后跟疼,就进行活血通络的处理;如果是骨刺引起脚后跟疼,可以进行中药浸泡的治疗;如果是炎症引起脚后跟疼,可进行抗炎的治疗。
药物治疗:如果疼痛很严重,可以适当用些抗炎镇痛的药进行治疗。
局部封闭治疗:在痛点部位注射盐酸利多卡因,可联合醋酸曲安奈德以及维生素 B12。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骨刺或者骨质增生可以在局部麻醉,或者硬膜外麻醉下将增生的骨组织进行剔除。
预防脚后跟疼的措施
预防脚后跟疼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坚持泡脚:坚持每天晚上用温水来泡脚,在冬季时,由于天气寒冷,还要做好脚部的防寒保暖工作。
控制体重:要注意控制体重,如果身体有点肥胖,要适当的减肥,这样能够减轻足部压力,预防脚后跟疼痛。
加强拉伸:平时要多做加强足踝的拉伸的活动,从而使足底腱膜经过拉伸锻炼后变的有弹性,这样还可以预防产生足跟痛的现象。
避免久站久行: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尽量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者行走,如果确实有这方面的需求,要掌握科学的步态和姿势。
选择合适鞋子:选择合适的鞋子,比如鞋子的大小要合适,而且还要注意质地柔软和宽松,并且鞋底不能太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