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 生字。
肃(sù) 默(mò) 晰(xī) 振(zhèn) 胸(xiōnɡ)。
怀(huái)赞(zàn) 效(xiào) 凡(fán) 顾(ɡù)。
训(xùn) 斥(chì)崛(jué) 范(fàn) 魏(wèi)。
淮(huái) 惑(huò) 惩(chénɡ)。
二 多音字。
处 chù(到处)chǔ(处罚)。
解 jiè(押解) xiè(解数)jiě( 解决)。
三 词语。
严肃 默默 清晰 抱负 胸怀。
赞叹 表情忘怀 果真 非凡。
左顾右盼 指望 训斥 体会。
分量 响亮。
四 词语解释。
门楣:指门第。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形容--沉思的样子。
抱负:远大的志向。
疑惑不解:因有疑问而困惑不能理解。
沉郁:低沉郁闷。
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与之类似的“左x右x”式的词语还有左思右想、左邻右舍、左膀右臂等。
撑腰:比喻给予有力的支持。
肇事:引起事故,闹事。
麻烦: 烦琐难办的事情。
崛起:兴起。
训斥:训诫和斥责。
惩处:处罚。
胸怀: 胸襟。
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
初到奉天,伯父告诫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
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外国人欺侮而没处说理,这使他真正地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3 魏校长提问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和大家的回答有什么不同?
答:其他同学为家父、为明理和为光耀门楣,都是为了自己,而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是将国家的生死存亡和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中,是胸怀祖国。
答:我从以下描写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中国人不能随便去,中国人在那里受了欺侮没处说理。
5 第 16 自然段中“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句话有何作用?
答:这句话是反问句,强调了中国人的无奈与愤怒。人们有气不能出,有话不能说,这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6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答: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列强的欺凌,清--腐败无能,已经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当时的东北正是--列强争夺利益的重点地区,是民族危机极其深重的地方。“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中国贫穷落后,受尽--列强的欺凌。
7 是什么原因使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答: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被欺凌的情况,深深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他不愿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这样的欺凌。他深刻认识到中国人要想摆脱--列强的欺凌,就必须振兴中华。
8 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