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单的名字很老。
但是面貌却新得令人瞠目。
以至于在都市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北京。
走在这片热土上寻人找地儿时。
也常被转悠地头胀腿酸。
这些年北京的变化突飞猛进。
西单是与时俱进。
从古老蜕变成最时尚的商业街区之一。
“西单”二字从何而来?
西单牌楼。
西单的全名原来叫西单牌楼,算起来这名字已经叫响了近六百年。明朝重建北京的时候,曾经在城内设了三十二坊,为了有明确的地标,就在每坊的入口处都建了一座牌坊,上面用大字书写着坊名,原来立在西单界面的那座牌楼叫“瞻云”,因为只有一座牌楼,又因为地处皇城之西,西单的名字就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叫开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牌楼拆了,说起这块古老土地,人们口中也只剩下了“西单”二字。
“西单”最初的特点是什么?
过去,老北京有九经九纬,西单是非常有名气的一条经道。西单的名气第一来自它的长度。从明朝起,西单大街就南从宣武门延伸到菜市口,北接西四一路拓展到积水潭的城墙,从明到清再到民国,这条以西单为中心点的大街一直是老北京城最长的两条道路之一。
“西单”怎么就成了商业街?
洵贝勒府。
作为京城内一条旷日持久的老街,西单这一片自古以来就是走街串巷小贩们的聚集之地,但在明清时期,因为紧邻皇城之西,在这里从商多少有些禁忌,因此街面上真正的店铺并无许多,倒是那些“包袱皮儿”式的零货摊贩比比皆是。
西单德盛永烟酒合作社。
西单真正形成大规模商业气氛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当时,居住在灵境胡同东口洵贝勒府中一位叫福麟的人颇有商业头脑,觉得洵贝勒府马厩及马场可以利用,于是发动一批京城商绅联手,在这片地上一气儿修建了五座一并排的商场,分别取名为福寿、惠德、厚德、玉德、福德。不幸的是,1938年冬天,一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五大商场全部烧毁。
这是50年代的西单,那时候交通警戴一种白色头盔。
再之后,在这片烧毁的旧址上另起一排新商场,因为当年北平沦陷,人们不愿再起名就叫临时商场,根据门面顺序由北向南依次叫作第一至第六商场。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灵境胡同西口以南一带相继有书摊、饭庄、茶社、戏院落脚,西单的商业繁荣由此拉开帷幕。
新中国的“西单”
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的城区主要向西发展,伴着长安街的开发建设,西单商业区开始一步步扩充发展,街心的地标性建筑木牌坊也被拆掉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兴起公私合营,由于历史条件引发的商品供应短缺,造成北京商业网点严重不足,相比之下,集零售、餐饮、服务和维修于一体的西单商业街由于经营种类相对齐全,很快就成为了京城三大市级商业中心之一。
北京首座行人过街桥 西单人行过街天桥。
流逝的岁月中,不知目睹了西单的几度变化,从马路两旁挂满牌匾的平房店铺,到比肩接踵的新式橱窗,从叫卖不绝的集散市场,到建筑华贵的时尚商场。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西单的发展速度之快,连最爱逛街的老北京人也觉得赶不上趟儿了。
西单大悦城。
如今的西单,银色冷光的豪华大厦似乎要掩盖京城脚下六百年的东方古韵,街面上四处弥漫着“炫酷”的时尚元素。在这里,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和大厦外壁的超大电视墙挥洒着新世纪的商街风情。
时代在变化,西单在变化。人们很难再想起六十多年前那座矗在街中的木牌坊,如今,除了这个带有古老印痕的地名,在西单已经找不到旧日北京风情的老街踪影。可无论怎么变化,西单却还隐藏着一种永不变化的味道。
继曹雪芹之后,历史上还有三位著名人物与小石虎胡同结缘。一是清末大学士纪晓岚曾用可苛刻之笔描述过右翼宗学府的院子。二是民国初年这里易为蒙--族学校后,李大钊曾来此向进步青年宣讲革命理论。三是徐志摩,他的《石虎胡同七号》写的正是这里。
北京图书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