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十万个为什么 > 为什么叫网剧(聆雨子:从瞧不起到“真香”,网剧为何近年精品频出?)

为什么叫网剧(聆雨子:从瞧不起到“真香”,网剧为何近年精品频出?)

时间:2024-03-30 07:48:14阅读:

为什么叫网剧(聆雨子:从瞧不起到“真香”,网剧为何近年精品频出?)

最近不断被“烂片”辣眼睛,观众们恨铁不成钢,甚至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还不如网剧好看。

果然没有什么能逃过“真香定律”

说起来,这些年的国内影视业,若有什么不断洗去偏见的强势“概念股”,非网络剧莫属。

不过,一切自我正名中的新生事物,都伴随着大众认知上的模糊,单单“网络剧”三个字本身,就值得重新厘定评估。

网络剧是什么?

“网络剧”:百度百科词条给出的定义是——专门为电脑网络制作的、通过互联网播放的一类连续剧。

显然,这个以“网络”为基准的命名方式,是针对“电视”剧而言的。

人类对“剧”的喜爱根深蒂固,所以它演变出诸多形态:歌剧、舞剧、音乐剧、话剧、哑剧……。

把“电视剧”和“网络剧”也放进这个序列里,就会看出一个明显的违和感:人家的前缀冠词,都在描述质地、形态、表演方法和内容,唯独这俩,只规定了播出环境和播出载体。

歌、舞、音乐、话、哑……这都是“用什么来演剧”“电视”和“网络”呢?是“在哪里演剧”

“用什么来演”当然是有意义的、能决定面貌差异的。“在哪里演”看起来就没什么要紧。你会讨论餐桌上吃饭和茶几上吃饭哪个更香、车载广播和半导体广播哪个更好听吗?

但不可否认,环境和载体,依然会有反向能动作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它能为内容和风格,赢得之前想不到的腾挪空间,以及增殖余地。

“车载广播和半导体广播哪个更好听”,确实是傻问题,但正是车载广播的出现,让二十年前一度沦为“仅限于遛鸟大爷听京戏”的、日暮途穷的声音媒体,忽然找到了不可替代的存在方案。

网络也一样:它不只是换了个地方,它是新的机会。

这新机会的价值,可高可低。弄坏了就是一次换汤不换药的自欺、一场逃离高标准严要求的仓皇躲避。弄好了,却是自我审视和自我突破的钥匙、破壁突围寻找未来可能性的希望之旅。

从“接受姿态”上入手,其实可把所有日常媒介划分为“前俯式”和“后仰式”两种:手机和电脑前,身体和脖颈前倾,整个人的聚焦状态总会不自觉地提升一些。而看电视时,往往意味着你正四仰八叉地陷在沙发里。

所以,网络是“前俯式媒介”,电视是“后仰式媒介”

“后仰式”让人更轻松更舒坦,“前俯式”让人更过瘾更带感。

网络剧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用一个来自后仰式媒介的内容形态,把你拉回到一个前俯式媒介的注意力情境中。

这决定了它始终需要更强的节奏感和更高的黏附性:情绪一缓一散,沙发前昏昏欲睡的大叔也许还懒得换台,但电脑前聚精会神的年轻网友们,绝无兴趣再点开下一集。

找到这份“更强的节奏感和更高的黏附性”,就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网络剧经历了什么?

发展速度暗示了未来的前景,却催化了当下的无序:当整个行业的发展完全超出预期、一个大体量市场突然拉开帷幕,生产、制作、发行、营销,仓促上马的各个环节里,其实谁都没有做好准备,更不可能哪个机构有资格和底气来为其提供导向、典范和标准。

于是,相当长时间里,网剧一边野蛮生长、星火燎原,一边却持续担任着内容鄙视链里最最底端的存在——没有门槛、泥沙俱下、缺乏监管,心安理得、有恃无恐、一地鸡毛,漫天急就章,遍地草台班,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卫视积压剧退而求其次的倾销垃圾桶。

即使是表现相对突出、制造出了高流量的爆款,也均以无厘头、脑洞、反类型,甚至雷人、山寨、恶搞见长,仿佛拉长版小品、放大版抖音。

无论《万万没想到》《十万个冷笑话》《屌丝男士》还是《太子妃升职记》,好像只有定位成“让年轻受众在生活、学习、工作压力之下会心一笑”、甚至“提供吐槽对象,让网友们宣泄情绪”的缓释剂,网剧才具备生存理由。

好像只有让你们一面笑骂我“有毒”,一面却追着我“根本停不下来”,才是网剧最大的荣光与骄傲。

电视这样的主流舞台上不屑、也不许露面的东西:性别互换、穿越、同性CP……纷纷在这片飞地上找到了欢场。

只不过,说“青山遮不住”也罢、“时势造英雄”也好,互联网作为一个独立内容制作方和播出平台的影响日渐扩大之后,自然要承担起来自四面八方的、与其影响相匹配的质量检视乃至道德检视。

2016年1月20日,《太子妃升职记》在乐视网全面下架,原因是该剧内容“有伤风化”,紧随其后,一系列热门网剧被举报、约谈、要求删改,问题涉及血腥暴力、封建迷信、低俗--……不一而足。

尽管此类整改的理由和尺度是否成立还可商榷,但它传递出的信息却是:“拍得烂点没关系,反正这是网络里”的稀里糊涂的日子,从此一去不返。

所以,接下来的2017年,就被称为网剧的精品元年:三部悬疑剧《白夜追凶》、《河神》、《无证之罪》一下子拓出了网络剧的新高度。

也正是在那一年,爱优腾三大平台先后明确提出了精品化战略,承诺加大自制投入、聚焦头部内容。

之后,优质资源和强力团队纷纷进入,大家开始使用“美剧风格”、“电影质感”,表达对网剧的默认诉求。

这才有了《无心法师》《怒晴湘西》《长安十二时辰》《心理罪》……直至今年的《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

总之,从“嘻嘻哈哈做电视剧看不上的事”,到“认认真真做电视剧做不了的事”,这个新变是围绕着网剧所发生的、最大的命运转折。

网络剧做到了什么?

那么,什么是“电视剧做不了的事”呢?

不妨来一一罗列梳理。

比如,电视触及不了的故事类型:。

如前所述,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早已成为合格公民之共识,但与电视相比,它终究提供了更加宽松的审查尺度、更加多元的题材选择、更加广阔的表达空间。

就以网络剧最为偏爱的悬疑推理、罪案侦破题材为例。

相比于“悬疑推理”这一国际通用的类型划分标准,我们一直以来更愿意对其使用某个中国特色、中性化的命名:“公安题材”

这个命名天然附着的正统色彩,常常让它被心怀叛逆的青年观众敬而远之。但这些年里,此一类型无疑找到了最适合自身的发展土壤。

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习惯于通过电脑和移动互联终端完成观剧需要的年轻一代观众,更偏爱也更习惯于连环式悬念、烧脑的揭秘过程、紧凑的叙事结构、严谨的细节和高密度高信息量的对白,这些都是悬疑推理类型的“传统长项”

网络播放周期对观看者饥渴度的助推和放大,乃至各大平台争相使用的付费超前点播模式,也恰到好处地匹配了“谜案发生、侦探出场、破除谜案、抓到真凶”的悬念延宕链条,和急不可待想要知晓真相的渴求。

许多网友反复提及和称颂的、极其考究而精确的细节开始在这类网剧中出现:被害人死亡时间、器官切片温度和病理测试之间的关系。--口径推导枪支类型、再做弹道分析得出的枪支来路。物证鉴定中心对监控视频所做的技术还原和高度锐化处理。

互联网时代的观众以及他们在网络上自发形成的言论场,本就有一种“知识众筹”的性质,将就凑合的硬伤很容易被人挑出问题,这种建立在专业知识支撑之上的、拥有详细证据和线索的侦查推理、勘验猜测,显然更入情入理,更让观众信服、也更有参与其中的主创感。

于此之外,它还提供了一些在电视屏幕上已经相对稀薄的元素,提供了一些很极致的叙述设定,提供了一些公检法系统中因为“画面容易引起不适”而从来没被触碰过的领域与职业。

于是,网剧本身的艺术品格、审美阶位、自我认同,和悬疑推理类型的复兴之间,形成了相互成就关系。

这当然是值得被津津乐道的双赢佳话。

比如,电视实现不了的节奏与结构:。

归根结底,网络和电视的差异,在于“广告商主导”还是“用户主导”的思维迭代。

众所周知,按集购剧的传统电视剧交易模式下,拍得越多,成本分摊越低,广告招商也更便捷。

虽然不能简单粗暴地把“长”和“注水”等量齐观,但在那些动辄七八十集的宫斗宅斗、永无休止的家长里短婆媳纠纷、总也谈不完的无趣恋爱戏中,谁都经历过闪回、空镜、繁琐的车轱辘话、雷同的桥段和重复的情节带来的不胜其扰。

有人开玩笑,刨去前情提要和下集预告,一集电视剧的干货,充其量20分钟。

这带来了诸多创作中的不良习惯:比如无限添加人物,“一个弯绕不过去、一个困难解决不了,就凭空加上一个助力角色”的“机械降神”思维,本质上是编剧的惫懒。

于是才有了让上一辈观众匪夷所思的“开着倍速追剧”的习惯。

观看者的需求就成了剧集制作与购买的新导向,“不水”也就代替了“好卖”,成了筛选的第一标准。

甚至,以网络为起点,这种篇幅反向影响了电视。

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30集以上长剧所占比例,首次跌到44%,这在以规模和体量著称的国产剧赛道里,绝对是耳目一新的玩法。

这才有了保证节奏、逻辑闭环、悬念经营、烧脑程度、叙述密度、环环相扣的收视快感。

《沉默的真相》三条线嵌套的平行叠加,多次出现的跨时空复现和相似性转场,这本身就是在为叙事体量做紧凑化的减法——要是按照时间的线性顺序来堆集数,篇幅一下子就能翻上三番。

比如,电视满足不了的受众群体:。

不要总把“得大妈者得天下”的自嘲奉为媒体的灵丹妙药,要不然湖南卫视也崛起不了。

电视业需要培育和尊重那些更年轻、更能代表未来的核心观众群。

用能让他们觉得过瘾的故事,在他们那个由综艺、社交网络、手游和短视频组成的休闲娱乐矩阵里,为“剧集”争取到一个位置。

他们强大的适应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可以保证诸多新模式的顺利消化和落地,无论是周播、季播,还是付费观看——这些都是中国电视曾经没有,但以后应该要有的东西。

比如,电视满足不了的演员群体:。

因为起初的低调和边缘默认了网剧的成本限制、因为没指望在网络平台上看到绝对意义上的“大咖”,一来二去,在最需要“流量”的网络平台上,倒出现了和这个动辄唯明星是举的粉丝经济时代相反的气象。

就像白宇证明自己不会永远是小鲜肉,张一山证明自己不会永远是童星,网剧仿佛成了试金石和登堂入室的宣誓词。

互联网,总是能提供一个态度表达的空间渠道,互联网剧则把这个态度实践为成品:别看口号,看疗效。

当然,还有一些电视里从没试过的可能性:。

品相庄严的历史正剧多年未见,古装剧又总在后宫与大宅的衣香鬓影、勾心斗角里打转。

《长安十二时辰》,把一个现代逻辑移置回古代环境当中:封闭结构、不断强化的锐化的倒计时紧迫感、有限空间内的无限悬念,这是网剧的、美剧的。但一个庞大帝国的千头万绪,一个包藏万物的时代里,酝酿的一场暗潮汹涌,一场山雨欲来,这却毫无疑问是历史剧的。

最后,以整体格局的肃穆端庄为前提,以局部演绎方式的曲线变形为策略,实现的是古典叙事和网络趣味、精英性和二次元之间的握手言和。

谁都知道悬疑剧的题眼就是对“真相”的遮蔽和延宕,把“究竟谁杀了人”一路拖到最后。

《隐秘的角落》竟然在第一场戏里就把“谁是凶手”向你和盘托出。

外在的、显在的悬念,有些是“what”——他是谁、他做了什么,有些是“why”——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内在的、潜在的悬念,是“how”——做了之后,他会怎么样。

一个用内在悬念支撑的剧集,才是最高段位的玩法。

结语。

足够鲜活,提供了已经板滞的主流艺术暂时无法提供的能量胚基与变量土壤。

优秀的、被人记住的成果开始出现。

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不如此。

现在我们发现,网剧走的,好像也是这么一条路。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行业以及它的未来,应该比想象中,更加广大。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014342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