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不建议吃五谷杂粮的原因
中医不建议吃五谷杂粮并非绝对,而是存在一些特定的情况和考虑因素。
盲目搭配:五谷杂粮包含多种不同的食材,每种都有独特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如果盲目搭配,可能会出现食材之间性质相克的情况,不利于发挥其养生功效。
加重消化负担:五谷杂粮质地较硬,富含纤维,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对于消化系统较弱的人,食用后可能会加重肠胃负担,导致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腹部胀痛、胀气、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
影响钙吸收:五谷杂粮中多含有草酸,被人体吸收后会抑制对钙的吸收,加快体内钙的流失,容易导致人体缺钙,影响骨骼健康,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加重肾脏负担:五谷杂粮中含有的钾、磷等微量元素,会影响肾功能,不利于肾功能的恢复。尤其对于患有肾脏疾病的人,食用后可能会使病情加重。
二、中医对饮食的理论和观点
中医认为饮食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有着独特的理论和观点。
饮食与元气消耗:饮食是用元气化谷气的动态过程,人分泌的消化酶由元气所化,将食物转化为人体的能量。吃适合的食物消耗元气少,吃不适合的食物或过量进食则消耗元气多。当元气无法完全化掉食物时,未消化的“半成品”滞留在体内,可能导致血脂、血糖、尿酸等异常,久则成病。
饮食节制:中医强调“食饮有节”,即要控制食欲,避免过度进食。正常情况下,健康人能在欲望极端时刹住车,而只吃七八分饱。因为年龄增长会使胃的弹性减弱,吃太多会导致胃动力不足,出现不消化等症状。
整体营养观:中医认为人处在天地之间,与自然相通相应,遵循相同的运动变化规律。因此,在饮食营养方面,中医常根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营养观,运用食物来达到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目的。同时,食物对脏腑尚有“所克”“所制”“所化”等作用,饮食应因时、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而有所变化,做到“审因用膳”和“辨证用膳”。
三、五谷杂粮的营养成分和特性
五谷杂粮种类丰富,具有多种营养成分和特性。
营养成分丰富:
玉米:富含脂肪、卵磷脂、谷物醇、维生素 E、胡萝卜素、维生素 B1、维生素 B2 等多种营养保健物质,且维生素含量非常高,是稻米、小麦的 5 - 10 倍。
大米:除富含碳水化合物外,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 11 种矿物质,其中的蛋白质主要是米精蛋白,氨基酸组成较完全,易于人体消化吸收。
小米:含有丰富的脂肪、维生素 E、膳食纤维、钾、钠、铁、磷等营养成分。
小麦: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面筋)和 B 族维生素,是补充热量和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
燕麦:是一种低糖、高蛋白质、高脂肪、高能量食品,优质燕麦中蛋白质含量为 15.6%,富含人体所需的 8 种氨基酸、脂肪、铁、锌等。
荞麦:蛋白质中含有丰富的赖氨酸成分,铁、锰、锌等微量元素也比一般的谷物丰富,膳食纤维更是普通精制大米的 10 倍。
特性各异:
薏米:性微寒,不适合煮粥或单吃,与一些能起到温补作用的食物一起煲汤较为适合,如与鸡腿、番茄一起炖煮。
绿豆:性寒,脾胃虚寒、肾气不足的人不宜多吃,或者需要与其他食物合理搭配才可作为膳食经常服用。
四、中医养生与饮食的关系
中医养生中,饮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调节脏腑功能:中医认为五脏六腑需要营养物质维持正常功能,长期摄入不当或过量的某种食物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引发疾病。因此,日常饮食应合理搭配各类食材,注意荤素搭配、色香味形俱全。
平衡阴阳: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因生活节奏快和工作压力大,导致饮食习惯不良,易引发慢性疾病。中医养生强调通过膳食调理改善身体的阴阳平衡,如肝火旺盛者可多吃凉性食物降火,气虚者应多摄入温性食物调理身体。
保护消化系统: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系统的核心,现代人因忙碌常导致进食时间不固定或进食过量,给脾胃带来负担。中医养生强调“三分饥、七分饱”,合理搭配食物以减轻消化系统负担,如寒性体质者可适当多摄入温性食物,湿热体质者应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顺应季节变化:中医认为四季气候不同,人体也有相应变化,饮食应注重季节和环境气候的影响。同时,中医强调饮食要有节制,避免贪食或暴饮暴食,以免伤害脏腑功能。
五、不同体质在中医理论中的饮食禁忌
在中医理论中,不同体质有不同的饮食禁忌。
气虚体质:不宜吃破气耗气、油腻、生冷、辛辣的食物,如山楂、大蒜、薄荷、柚子、金橘、橙子、萝卜等。
血虚体质:忌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冷饮、西瓜、雪梨等。
阴虚体质:避免辛辣刺激性、温热香燥、煎炸、性热等食品,食用肉桂可能助火伤阴。
阳虚体质:禁食生冷瓜果、冷饮、鸭肉、兔肉、甜瓜等生冷食物。
肺虚体质:忌辛辣、破气耗气、生冷寒凉、煎炸烤等类的食物,如石榴会损耗肺气,肺虚者不宜食用。
脾虚体质:禁食生冷蔬菜、寒性食品、油腻味重、坚硬难消化、辛辣刺激等类型的食品,如甲鱼是脾虚者的大忌。
肾虚体质:不应食用生冷寒凉、辛辣刺激的食物。肾虚伴有虚肿者,还不能吃过咸的食物和葱、蒜等刺激性食物,如生萝卜、生黄瓜、西瓜、洋葱等都不适合肾虚者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