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为何又称鬼节
一、中元节的起源和含义
中元节,又称“七月半”,其起源可追溯到佛教的盂兰盆会。在佛教中,目莲为救度堕入饿鬼道的母亲,向佛请教,佛授意他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盂兰盆会,以救度其母。同时,道教也将七月十五视为地官赦罪的日子。中元节的节日意义不仅体现了对祖先的孝道,也包含了推己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从文化内涵来看,它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之一,其核心是敬祖尽孝,反映了古人“慎终追远”的思想,是一种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鬼节的由来和特点
鬼节的鬼文化来源广泛,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家文化和世俗文化。传说地藏菩萨因私情放出母亲,导致牢房中的小鬼们跑到人间为害百姓,于是有了“七月半,鬼乱窜”的说法,人们便将这一天定为鬼节。在这一天,人们会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表达思念和缅怀之情。同时,鬼节也有诸多禁忌,如忌走夜路、忌晚上拍照、忌乱踩冥纸、忌晚上晒衣服、忌靠墙、忌捡路边的钱、忌拖鞋头朝床的方向、忌勾肩搭背或拍肩膀等。不同地区的鬼节习俗也有所不同,如晋北地区上坟祭奠用馍馍,四川省烧袱纸,江南吃毛豆,广东阳山人杀鸭祭祖,河南商丘悬挂纸旗防虫,山东长岛渔民放小船祭祀等。
三、中元节与鬼节的关系
中元节和鬼节在本质上有密切联系,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中元节在时间上通常指农历七月十五,而鬼节有的地方是七月十四。名称起源也不同,中元节的名称源于道教,鬼节的说法则源自佛教的盂兰盆节。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儒释道三家在这一天都有相应的节日称呼和活动。中元节不仅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也包含了慈悲、仁爱等文化内涵。
四、中元节被称为鬼节的文化背景
在古代,中元节是一个热闹的节日,除了祭祀祖先和举行道家、佛家活动,还有赏月、赏灯、看戏等活动。农历七月在古人眼中是吉祥月,七月十五更是民间庆贺初秋丰收、感恩大地的日子,人们会用新米祭祀祖先,汇报秋收成果。随着时间发展,中元节逐渐成为祭祀逝去亲人、祭奠亡灵的节日。此外,“中元”二字是道教概念,传说这一天已故亲人会重回人间,“鬼节”的说法由此而来。中元节虽被称为鬼节,但更多体现的是人们对故去家人的缅怀和对未来的期许。
五、不同地区对中元节即鬼节的称呼和解释
中元节在不同地区的称呼和习俗有所不同。在时间上,南方多以七月十四为中元节,北方则是七月十五。在习俗方面,北方如河北、山西、山东等地有各自独特的祭祀方式;南方的浙江、江苏、广东等地也有不同的活动,如浙江的“过节”、江苏的放荷花灯、广东的施孤普渡等。总的来说,中元节是追怀先人的文化传统节日,各地虽活动内容不同,但都有祭祀先祖、焚烧纸钱等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