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原因
一、造血不良贫血
造血不良贫血是由于红细胞产生减少导致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血红蛋白合成障碍
缺铁性贫血:铁摄入不足、需求相对增加(如妊娠、儿童生长发育)、吸收障碍(慢性胃肠道疾病、胃切除术后)、慢性失血等原因都可能引发。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维生素B6反应性贫血。
载铁蛋白缺乏性贫血。
核成熟障碍
恶性贫血。
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常见于营养不良(食物缺乏、婴儿喂养不当、长期酗酒、顽固性厌食症)、需求增加(妊娠、哺乳、儿童生长发育、阔节裂头绦虫感染、溶血、感染、甲亢等)、吸收不良(全胃或胃切除术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慢性肝病、慢性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肠切除术后、肠憩室细菌感染)、药物对核酸代谢的影响(如抗叶酸剂、抗惊厥药、抗结核药、口服避孕药、新霉素、亚硝酸盐等)。
骨髓造血功能降低
干细胞缺陷: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
骨髓造血被其他细胞挤占:如淋巴瘤、恶淋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骨髓纤维化、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大理石骨病等。
因子缺乏。
二、失血性贫血
失血性贫血分为急性失血性贫血和慢性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如创伤引起大量外出血或内脏破裂、宫外孕、胃肠道出血等。慢性失血性贫血如月经过多、痔疮出血、钩虫病、胃癌、消化性溃疡等。
三、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包括红细胞内缺陷和红细胞外部因素。
红细胞内缺陷
先天遗传性:如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红细胞酶异常(磷酸己糖旁路酶缺乏缺陷,如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珠蛋白链异常(肽链量异常如α地中海贫血、β地中海贫血,肽链结构异常如聚合性血红蛋白病、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
获得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红细胞外部因素
免疫性:自身免疫(温抗体型如急性特发性溶血性贫血、慢性特发性温暖抗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症状性温暖抗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抗体型如特发性慢性冷凝集素病、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状性冷凝集素病)、同种免疫(新生儿溶血病ABO血型不溶性输血反应,Rh血型不溶性输血反应)、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见于对氨水杨酸、异烟姘、利福平、奎尼丁、非那西了、氨基比林、磺胺类药、氯丙嗪、氯磺雨脲、胰岛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非免疫性:机械因素(红细胞碎片综合征,如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溶血性贫血)、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疟疾、败血症等)、生物因素(蛇毒、蘑菇等)、药物和化学品、脾功能亢进、弥散性血管凝血(DIC)、电离辐射。
四、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导致贫血
在日常生活中,以下不良习惯可能会导致贫血:
长期剧烈运动:汗水中铁浓度可达40~60微克/毫升,过度运动时人体出汗较多,铁的流失增多;运动后,机体对铁的需要量相应增大;此外,激烈运动也会损坏红细胞,或是造成肌肉损伤致铁质过多流失,故长期剧烈运动容易致机体缺铁。
生活无规律:学习压力大,精神疲劳,体力消耗过多,睡眠不能保证,影响健康,促进贫血。
过度瘦身:城市妇女贫血患病率远远高于农村和沿海,城市孕妇贫血患病率为58.10%,而农村和沿海孕妇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6.67%、15.24%,其中轻度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6.67%、15.24%。分析其原因,是城市人营养搭配不均,过分瘦身,影响了铁的吸收。
饭后喝浓茶:城市妇女贫血的发病率远高于农村和沿海地区,城市妇女贫血的发病率为58.10%,农村和沿海孕妇贫血的发病率分别为26.67%、15.24%,其中轻度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6.67%、15.24%。饭后喝浓茶会影响人体对铁的吸收,大大增加患缺铁性贫血的机率。
喜用不粘锅不用铁锅:82.64%的人不常吃动物肝脏,70.19%的人不常吃海带、紫菜,65.85%的人不常吃香菇、黑木耳等这些含铁丰富的食物。同时还发现城市人喜用不粘锅或铝锅,而不用铁锅,这也影响了铁的吸收。
使用劣质化妆品:不少追求时尚的女性,喜欢到美容场所去美容美发,而这些美容场所使用的劣质化妆品和染发剂中含铅量高,会阻碍人体内血红蛋白的生成,进而导致贫血。
素食、水果当正餐:生活中不少白领为了保持体型,不碰荤腥,每日以水果餐度日。不沾荤腥或仅吃水果很难保证摄入足够的铁。虽然一些蔬菜中含有铁元素,但毕竟没有肉类多,同时,植物中含有的草酸、植酸、磷酸及大量的膳食纤维,也会影响铁的吸收,吸收率仅为肉类的十分之一。
五、不同年龄段贫血的诱因
不同年龄段的人,贫血的诱因有所不同:
婴幼儿:胎儿在子宫内就已经能自身储存铁元素,为出生后合成血红蛋白做准备。一般怀孕晚期胎儿在母体中获取的铁元素多,若婴儿存铁量不足、双胞胎或早产儿以及母体贫血等会导致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孩子生长速度比较快,血容量增长也比较快,若没有及时补充足够铁,一般孩子5~6个月后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另外婴幼儿长期腹泻会影响胃肠道对铁吸收,反复受到感染会消耗体内铁,从而引起缺铁性贫血。
成年女性:女性进入青春期后生长发育比较快,组织和细胞合成会消耗大量铁。女性每个月面临着月经来临,使得体内流失大量铁。反复出现鼻子流血、受到钩虫或蛔虫感染和患有溃疡病等会导致体内慢性失血,消耗储存在体内的铁,从而引起贫血。也有部分女性为能达到减肥瘦身节食,总是挑食和偏食、大量喝浓茶、咖啡以及慢性腹泻也会影响身体对铁吸收。
孕妇:大部分女性怀孕后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随着胎儿增长,孕妇血容量增加,红细胞以及需铁量增加。若没有及时补铁,易引起缺铁性贫血,影响胎儿发育。
老年人:进入老年期后新陈代谢速度慢,造血的骨髓细胞减少,易出现缺铁性贫血。另外老年人牙齿脱落,咀嚼变得困难,可选择的食物少,从而导致铁摄入不足。
六、贫血与遗传的关系
贫血有多种类型,部分贫血与遗传有关,部分则无关。
遗传性贫血病的类型:常见的遗传性贫血病有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海洋性贫血等。
遗传性贫血病与贫血的关系:遗传性贫血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贫血病,如地中海贫血是由于基因导致珠蛋白链合成障碍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蚕豆病是因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下降而引起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贫血病的诊断和治疗:遗传性贫血病的诊断需要通过基因检测来确定是否存在基因突变。治疗主要是通过输血、骨髓移植等方式来治疗贫血症状,同时,还需要注意避免感染、保持营养等措施,以减轻症状。
预防遗传性贫血病:首先,要进行基因检测,了解自己是否存在基因突变。如果存在基因突变,应该避免近亲婚姻,以减少基因突变的传递。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