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低的原因
低血压是指血压低于正常范围,即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者舒张压低于60mmHg的情况。其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可分为生理性原因和病理性原因:
一、生理性原因
(一)个体差异
部分青少年或青年女性,血管阻力小且平时运动相对少,会出现生理性的低压偏低情况,通常没有任何症状,也不需要干预和治疗 。
健康人群中,有一些人天生血压就偏低,但并没有器质性的病变,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
(二)体位变化
体位性(直立性)低血压:这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况。当人从躺着或蹲着的姿势突然站起来时,血液会向下肢集中,正常情况下身体会通过释放信号,加快心跳、收缩血管来抵消血压下降的效应,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但如果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对外界改变的反应性差,这个调节过程没有发生或太慢,就会导致血压瞬间降低,引起头晕甚至昏倒的症状。这种情况常见于老年人(由于生理性的老化,血管斑块形成,心肌和大脑血液供应减少)、孕妇、长期卧床者等人群。另外,使用降压药也会增加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率 。
(三)其他生理因素
怀孕时,女性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激素水平改变、血容量增加等,可能导致血压降低,不过多数孕妇的低血压是暂时的,生完宝宝后可以恢复 。
饥饿和过度劳累时,身体能量储备不足、代谢紊乱,也可能引起血压暂时下降 。
二、病理性原因
(一)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身体的代谢率,使心跳减慢、血管扩张,导致血压降低。甲状腺激素对心血管系统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缺乏时会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引起低血压 。
糖尿病:长期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以及心脏的调节功能。例如,糖尿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受损后,在站立时不能有效地使血管收缩来维持血压,从而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此外,低血糖发作时也会导致血压下降,因为低血糖会影响神经系统和心脏的正常功能,使心脏泵血能力下降和血管扩张 。
(二)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虽然高血压本身是血压升高的疾病,但在治疗过程中,服用降压药可能导致血压降得过低。例如,利尿剂(如速尿、安体舒通等)会促使身体排出更多的水分和盐分,减少血容量;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会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氯沙坦、厄贝沙坦等)也会影响血压的调节机制,如果用药不当就可能引发低血压 。
心力衰竭:心脏泵血功能衰竭时,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出,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血压下降。例如心肌病继发的心力衰竭,心肌受损,收缩能力下降,不能满足身体各器官的血液需求,血压就会降低。同时,心律失常也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血压波动,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引起血压急剧下降 。
(三)神经系统疾病
Shy - Drager综合征、多系统萎缩、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等:这些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例如,自主神经病变会干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血管的正常调节,使血管不能根据身体的需求进行收缩或舒张,从而导致血压不稳定,容易出现低血压症状。大脑错误地认为身体血压偏高,从而发出降低血压的命令,造成神经源性低血压,这种低血压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 。
(四)其他疾病或状况
失血:大量失血时,血容量急剧减少,血管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自然降低,从而导致血压下降。如严重外伤造成的大出血,或者身体内部的出血(如消化道出血等)都可能引发低血压 。
体温过低或过高:体温异常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和血液循环。体温过低时,身体代谢减慢,心脏泵血功能也会受到抑制,血管收缩功能异常,导致血压降低;体温过高(如热射病、热休克等)时,身体会大量出汗,引起脱水,同时高热也会影响心脏和血管的功能,使血压下降 。
脓毒血症(严重的血行感染):细菌或其他病原体释放的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液体成分渗出到血管外,使血容量减少,进而引起血压降低 。
呕吐、腹泻、发热导致的严重脱水:这些情况会使身体丢失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血容量减少,血压随之下降。例如,长时间的腹泻或呕吐,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就可能导致低血压 。
(五)药物副作用
镇静抗抑郁类药物:如氯丙嗪及三环类抗抑郁药等,这些药物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或者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导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
抗肾上腺素药:像酚妥拉明、妥拉苏林等,它们会阻断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血管舒张,从而引起血压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