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方志,见日照。这正是我们的初心所在。
日照镇因何而设?又因何而升日照县?
新莽时期,西汉时设立的海曲县在吕母起义之后被废。东汉时,原海曲县改置西海县。曹魏时期,西海县被撤,并入了莒县。从此,这块僻处海隅的小地方,只是作为莒地所辖的一个部分,在800年的历史光阴中默默无闻。但是,它也在漫长的岁月积淀中孕育着新生。
一、“日照”之名的由来。
这个僻居海隅之地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日照。这个名字由谁所取,又是在何时所取,如今已经不能确知。但是,地方志记载了这里为什么被叫做“日照”
目前已知最早记载“日照”名称由来的地方志是明朝嘉靖四十四年的《青州府志》:“以濒海日出处故名”清朝康熙十一年《日照县志》记载,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
△出自明朝嘉靖四十四年《青州府志》卷一。
古时候,人们认为“东海之滨,日气所先”,太阳自东方大海中升起,东部濒海地带最先接受到日光照耀。日照地区是“日出初光先照”的“濒海日出处”,因此得名“日照”清朝康熙十一年《日照县志》记载,海上日出是这里的“一方奇观”,初升的太阳“形升若盆,色如火,水扶日而上,滚滚如银浪,俗曰‘日盆’”
△出自清朝康熙十一年《日照县志》卷一。
在千年的朝代演进中,日照地区虽然在行政隶属上经常变化,但是名字却始终不改。这个名字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最能代表日照特色,寄托人民憧憬。每当提到“日照”,人们就能想到海上那轮新升的磅礴红日,感受到希望与力量。
二、北宋时期,因商品经济发展与盐税征收而设日照镇。
《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一部记载北宋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在“元祐二年三月辛未”这一篇中提到:“诏密州日照庄盐场以日照镇为名,令监官兼管烟火公事。”从这一条诏令可知:北宋元祐二年,原日照庄盐场升置为日照镇,并由监官进行管理。日照当时属于京东东路密州莒县。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
一处盐场为什么可以设镇?在北宋,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可以成为一个镇?
宋朝时期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各类农业、工矿业、手工业品的生产和流通规模日益扩大,引起了商品交换剧增。不仅在开封这样的大城市出现了繁华的夜市,城郊与南北各地广大农村之中也涌现出大量的定期集市——草市。草市的繁荣发展,又进一步带动了各行业的流通与人口的聚集,在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的财政收入当中占有重要位置。为了加强对地方经济的控制,维护政治统治,北宋--将居民比较集中且有税收收入的繁荣草市升格为镇,纳入--管理体系。正如时人所言,“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
△北宋时期密州地图,出自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镇”本为镇戍、防御而设,几番朝代更迭后,顺应经济发展趋势,镇的军事功能逐步削弱,在北宋时期,已成为乡村社会商品经济活动的中心。《宋史》《宋会要辑稿》记载,“诸镇置于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诸镇监官掌警逻、盗窃及烟火之禁,兼征税榷酤,则掌其出纳会计。”镇的地理位置是“人烟繁盛处”,镇的管理者“监官”掌管治安、火禁、征税等等公事。
日照地区因海盐业的发展而带动了商业的繁荣与人口的聚集,能够向北宋--缴纳商税、盐税,达到了设镇的标准。
△古代制盐图。
三、金朝时期,因对盐业生产的重视与人口数量恢复而设日照县。
金与南宋对峙时期,今天的山东全境属于金地。金朝大定二十四年,日照镇升为县,辖涛雒一个镇,属山东东路莒州。
日照为什么能在金朝升格成县?
首先,金朝十分重视盐业生产。盐的地位在金朝愈加重要,为榷货之首,“金制,榷货之目有十,曰酒、曲、茶、醋、香、矾、丹、锡、铁,而盐为称首”金代严格控制盐业生产和销售,不仅在诸盐场之上设盐司进行专门管理,对盐法的制定也更加细密规范。“其行盐之界,各视其地宜……莒之场十二:涛洛场行莒州”,“涛洛等五场止行於沂、邳、徐、宿、滕、泗六州,各有定课”根据金制,涛雒场的行销范围包括了今天鲁南和苏北的广大地区。
再者,在金代,镇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升为县。日照镇的人口数量恢复,达到了升县的标准。
在宋金战争当中,北方的生产力遭到破坏,大批人民随宋高宗南渡。因此,淮河以北地区在被金朝占领后出现了人口下降的现象。政治稳定之后,经过金世宗、章宗朝的经营,金所辖区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金史·食货志》记载:“大定初,天下户才三百余万,至二十七年天下户六百七十八万九千四百四十九,口四千四百七十万五千八十六。”金朝人口数量在20余年里实现了翻一番,大量的镇因之而被升置为县,与日照同处山东东路的滨州利津县也是在此期间由镇升为县的。
△金时莒州地图,出自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以盐业“起家”的日照终于获得了专属“身份”,它将踏上801年的县级之路,在历史长河中涌起回响。
拟稿:陈泓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