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十万个为什么 > 为什么叫黄冢(虞城县各乡镇地名历史来历大全)

为什么叫黄冢(虞城县各乡镇地名历史来历大全)

时间:2023-11-18 08:10:59阅读:

为什么叫黄冢(虞城县各乡镇地名历史来历大全)

相传禹封舜子“商均”于虞国,邑于此,故名“虞城”,夏少康奔有虞即此,秦置虞县。

利民镇。

利民镇古城。

境内古迹有商均墓、杨东明墓。

《商墓》。

为舜子商均墓地,看墓人在此建村,故名“商墓”

村北有商均墓,旧有祠堂。

清康熙四十一年( 1702年),立碑两通,今废。

1978年曾出土商周陶器碎片和汉代遗物。

《利民》。

因古为舜子商均封国,曾名“商均镇”

明嘉靖九年(1530年),虞城县治迁此。

1954年县人民--迁于马牧集,改名“老县城”

1955年取为人民服务之意更名“利民”

张集镇。

《张集》。

张氏在此开盐店,有集市,初名“盐店张集”,后简称“张集”

《马滩》。

明代马氏在此建村,因地处黄河滩,故名“马滩”

原属山东省单县,建国后划归虞城县。

东北里许,旧有界碑,上刻“碑压三省地,鸡鸣三县闻”

《小乔集》。

初名“落野集”,后在村南河上建桥,称“桥集”,因西有大乔集,故改名“小乔集”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村人阎圻为翰林院编修。

村南有四大潭坑,所产莲藕,称乔藕,曾为贡品。

谷熟镇。

《谷熟》。

商称“南毫”春秋称“谷丘”汉置“薄县”后改“谷阳县”,治于此。东汉熟城县废入,各取首字称“谷熟县”

贾寨镇。

《贾寨》。

清咸丰十年( 1860年),贾氏倡导筑寨,故名“贾寨”

特产“任氏五香豆腐干”,清代为贡品。

《黎丘寺》。

汉名“黎丘”,唐建寺院,寺以村名,村又以寺名。

《吕氏春秋·疑似》所载历史典故“黎丘丈人”即出此。

村东南隅有黎丘寺遗址,今存明、清古磬三口。

贾寨镇现已划入商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杜集镇。

《杜集》。

杜氏先居此,后有集市,故名“杜集”

《岗叉楼》。

明末建村,盖有楼房,房顶留有垛口,故名“岗叉楼”

《前王楼》。

明初王氏建村盖楼,称“王楼”

后部分居民迁村北定居,此处称“前王楼”

《大吴楼》。

明初吴氏建村,盖有四座楼房,故名“大吴楼”

古王集乡。

古王集村是宋代吏部侍郎王尧臣故里,又有西汉墓遗址。

堌堆坡村有仓颉墓。

《古王集》。

原名“黑堌寺”,宋仁宗时王尧臣中状元,更名“王集”

清同治三年(1864年),以状元台为中心筑寨,俗名“鼓心王集”

1981年以谐音,改名“古王集”

稍岗镇。

民俗博物馆。

《稍岗》。

传传古时自山东单县黄岗至此有十八岗,因在末尾一个岗上建村,故名“稍岗”

《李新集》。

据传元末,郭氏在此盖庙建村,称“郭小庙”

后因李新为首起集,更名“李新集”

八里堂乡。

2005年11月,八里堂乡并入贾寨镇。

《八里堂》。

因利民镇(旧县治)至村关帝庙堂八华里,故名“八里堂”

城郊乡。

因辖区处城关镇四郊,故名“城郊乡”

古遗址有罗庄西南灵古寺遗址,遗址处有唐代所植银杏树一颗。

界沟镇。

《界沟》。

旧时村南有沟,为河南、安徽省界,故名“界沟”

黄冢乡。

《黄冢》。

相传古时多黄土丘,旧有“九里三冢”之称,村称“黄冢”

芒种桥乡。

《芒种桥》。

明末毛仲捐资建桥,人称“毛仲桥”,因与“芒种”节气谐音,改名“芒种桥”

店集乡。

《店集》。

旧称“韩信店”,清有集市,改名“店集”

李老家乡。

《李老家》。

明初称“小李庄”

嘉靖年间,李姓宅地为外姓收买,改名“李老家”

清咸丰年间筑寨,更名“人和店”,仍俗称旧名。

1949年后依俗称,改名“李老家”

《陈店》。

因陈氏在此开店,称“陈家店”

清咸丰二年(1852年),筑寨起集,称“陈店集”

1923年重修,建寨角楼,挖壕植树。

建国后称“镇安集”,街区向四面延伸,后改名“陈店”

刘集乡。

《刘集》。

相传明末建村,称“怀德集”,1912年后称“刘家集”,简称“刘集”

大杨集镇。

《大杨集》。

明代为刑部尚书杨东明庄园,有集市,称“杨集”1981年因重名,更名“大杨集”

三庄乡。

2005年12月,撤三庄乡,其所辖地域划入稍岗。

《三庄集》。

明初称“邢家店”,天启五年(1625年)更名“兴安集”,康熙年间改名“三庄集”

清内阁大学士、礼部侍郎许容故里。

大侯乡。

《大侯集》。

明朝称“侯家集”,后因村西有小侯集,改名“大侯集”

《花寺集》。

据传唐建十殿阎君寺,明洪武二年(1370年),王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有商丘、夏邑二县界牌,故名“界牌社”

明永乐年间,王氏殷富筑花园、起集,更名“花寺集”

《金楼》。

据传金氏迁此建土楼,故名“金楼”

--首领郜永清在此举反清义旗,与捻军合作聚众数万。清同治元年(1862年),被僧格林沁率军镇压,一千四百人遇难,旧村夷平。

今存有“千人井”、“万人坑”和炮台等遗址。

站集镇。

《站集》。

初名“石榴堌”,明、清置驿站于此,并有县佐驻扎,更名“石榴堌站”

1912年后设镇。简称“站集”

刘店乡。

《刘店》。

明称东小甸,嘉靖二十四年( 1545年)河决,仅存刘氏几家店铺,遂称“刘家店”,后起集市,更名“刘店”

木兰镇。

2013年12月,经河南省人民--批准,营廓镇更名为木兰镇。

《营廓》。

古为练兵场,隋称营城,宋置镇,称“营廓”

村北花木兰祠遗址,今存元、清石碑两通。

营盘乡。

2005年11月,营盘乡并入大侯乡。

《营盘》。

据传,燕王朱棣北征时曾经此安营扎寨,故名“营盘”

闻集乡。

《闻集》。

闻氏建村有集市,故名“闻集”

《郭老家》。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称“郭庄”

正德年间,村人郭臣被招为郡马,得封地在村东,更名“宗禄村”

清代村民外迁,称此为“郭老家”

村东有明嘉靖年间亚中大夫郭臣墓,俗称郡马林。

小侯乡。

2005年11月,小侯乡撤销其所辖地域,划归刘店乡。

《小侯集》。

原名“镇河店”,明洪武二年(1369年),侯氏迁入,因东南有大侯集,改名“小侯集”

谕祭坟村西有明朝南京工部右侍郎,田珍墓。

镇里堌乡。

《镇里堌》。

曾名直路堌,村西旧有镇里堌寺,村以寺名。

《刘屯》。

明洪武年间,刘氏迁此屯田,故名“刘屯”

1931年中国--在刘屯村,建立虞城县第一个党支部。

沙集乡。

《沙集》。

据传明末,村民为交易便利,起集市。

四周皆沙地,原名“沙土集”,后简称“沙集”

郑集乡。

《郑集》。

据传明末,王、郑、杨、孙、冯、岳、刘七姓八家迁此建村,王姓二户早于他姓,原名王庄。

后郑氏人多财旺,领头起集,更名“郑集”

《张公店》。

据传,该村为明代张某、宁培公、魏店尧所建,各取一字为村名。

乔集镇。

《大朱寨》。

明末,朱氏在此定居筑寨,故称“大朱寨”

所产香椿菜是著名特产,叶肥大,有异香。

《大乔集》。

明朝称“宁乡集”,清朝改称“大乔集”

田庙镇。

《田庙》。

据《田氏家谱》载:明永乐三年,田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称“田庄”

后修家庙,更名“田家庙”,简称“田庙”

《寓贤集》。

古名“石门村”,相传子路随孔子游宋国时在此居住,故名。

古时民风淳厚,至今仍有“编笆接枣,锯树留邻”和“空壶留故友,削发待宾朋”美名。

有子路阁、待邻寺、待宾寺等遗址。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014342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