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5月27日11时整,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攻顶队员,全部成功登顶珠峰。
队员们正进行相关测量作业。
为什么要登山?
因为山在那里。
英国著名探险家马洛里的这句回答,常被登山人奉为圣经。诗人仓央嘉措的著名诗篇也仿佛为登山人而写: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
因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一座“连飞鸟也无法逾越”的山峰。
巍巍珠峰,不悲不喜,矗立在世界屋脊,对人类就是一种天然的吸引和挑战。
攀登珠峰,是来自历史深处的诱惑,是时光自然生长出的欲望,一直考验着人类的信念和勇气。
而如果将时空定格在60年前的中国,攀登珠峰被赋予了更多价值和情感,远远超越了登山运动本身。
在那个特殊年代,“登上中国人的山”,勘测出属于中国人的“世界高度”,是一种能够极大凝聚民族情感的中国奇迹。
因此,当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中国登山队王富州、贡布、屈银华三人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千难万险,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让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地球最高处,中国人的爱国热情被极大激发出来。
这是1960年6月7日,人们在拉萨用鲜花欢迎登顶凯旋的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新华社发。
一时间,中国登山队的事迹在神州大地广为传颂,“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被全国人民口口相传,竞相学习,成为一个时代的最强音。
这和21年后的“女排精神”席卷全国,何其相似乃尔。那个时代的体育,具有如此不可替代的精神力量。
“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60年来,中国登山队迈向世界最高峰的足迹从未止步,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次从北坡登顶珠峰,成功测量珠峰高度,潘多成为世界上首个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
1975年5月27日,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成功的女性。新华社发。
1988年,中日尼实现联合横跨的纪录。
2003年,中国业余登山队首次登上珠峰。
2008年,中国登山队让奥运圣火在世界屋脊燃烧,实现了中国人申办奥运会时的承诺。
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圣火珠峰传递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中国登山队员在峰顶展示中国国旗、奥运五环旗和北京奥运会会徽旗。新华社发。
到了2020年5月,在喜迎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60周年之际,中国登山队选择的纪念方式让世人刮目——再次攀登珠峰,把世界上最先进的国产测量仪器送上世界最高峰,丈量珠峰最精确的高度。
这是一种精神的传递,这是一种使命的承接。
从60年前,刘连满甘当人梯、王富洲体重狂减60斤、屈银华十趾和脚后跟冻伤后被全部切除,到1975年再度登顶时,登山队员利用屈银华当年打下的钢锥,在“第二台阶”最难攀登的岩壁上架起“中国梯”,再到2018年5月14日夏伯渝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中国人写就的登山精神,从未离去,而且,历久弥新。
如今,有关珠峰的纪录几乎已被悉数改写。有人感叹,在中国登山队创造了某种类似“全满贯”的伟业后,登山的英雄时代已经过去。
然而,故事仍在继续。
经过60年的发展,如今,中国登山在器材、装备、物资上逐步实现国产化。登山的保暖服装、技术装备、生活装备、后勤物资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登山运动逐步打破专业和业余的藩篱,进入多元化快速发展的繁荣时代。
“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即使是攀登珠峰,对今天的普通百姓,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对于登山运动来说,这或许不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却是一个让普通人感觉更亲近的时代。登山运动走向民间、走向大众,这是大势所趋,也是时代进步、国力强盛的见证。当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带着行囊迈向珠峰时,我们应该感谢前辈的付出和铺垫,正是他们始终追求卓越的信念和勇气,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后来者一圆自己的珠峰之梦。
在一个珠峰不再神秘、不再高不可攀的时代里,我们需坚守内心的信念和勇气,也需时时警惕人性的贪婪。去年春天,珠峰登顶路上的“大塞车”,便是一次沉重的警示。所有的登山人都应向夏伯渝老人学习——他在劳伦斯奖颁奖礼上,一句“它终于接纳了我”,尽显登山人的真挚情怀和“因为山在那里”的初心。
登山,不是人类对于自然的征服,而是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信这样的理念将越来越深入人心。这从每年一度的珠峰清扫活动,也能略知一二。环保,应该是新时期登山精神题中应有之义。
海阔心--,山高人为峰。
巍巍珠峰,接纳了一代代攀登者,也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愿那些从时光深处生长出的信念和勇气,历久弥新,激励更多的后来者和生活的攀登者。
珠峰,你还会上演多少世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