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癣的原因
长癣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真菌感染:这是长癣最常见的原因。皮肤癣菌或其他致病真菌侵入人体皮肤、毛发或指甲,引发感染,导致癣的发生。常见的致病菌有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等。
环境因素:在潮湿、温热的环境中,真菌更容易生长和繁殖。例如夏季出汗量大,穿着不透气的鞋袜,或者居住环境过于潮湿等,都增加了长癣的风险。
免疫功能受损: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如患有糖尿病、癌症、HIV感染等疾病时,身体对真菌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真菌而长癣。
不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较差,随意接触他人生活用品,如脸盆、毛巾等,或未勤换洗鞋袜、衣物等,也会增加感染真菌的机会,导致长癣。
常见的癣类疾病及成因
常见的癣类疾病有很多种,每种癣的成因也有所不同:
头癣:可由黄癣、白癣、黑点癣、脓癣等不同类型的致病菌引起。例如黄癣是由许兰毛癣菌感染所致,白癣多由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感染引起,黑点癣通常由紫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感染导致,脓癣则是由亲动物性皮肤癣菌引起的炎症反应性头癣。
体癣: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疣状毛癣菌等感染引起。皮损初为红色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继而形成有鳞屑的红色斑片,边界清楚,边缘不断向外扩展,中央趋于消退,形成环状或多环状红斑。
股癣:好发于腹股沟部位,也常见于臀部,单侧或双侧发生,其致病菌与体癣类似。由于患处透气性差、潮湿、易摩擦,常使皮损炎症明显,瘙痒显著。
手足癣:足癣多累及双侧,往往由一侧传播至对侧,而手癣常见于单侧。根据临床特点不同,可分为水疱型、鳞屑角化型、浸渍糜烂型。水疱型好发于指(趾)间、掌心、足跖及足侧缘;鳞屑角化型好发于掌跖部及足跟;浸渍糜烂型好发于指(趾)缝。
甲癣:表现为手指甲或脚趾甲下出现白色或黄色斑点,随感染加深指(趾)甲出现变色、增厚,并在边缘处断裂,最终导致甲结构完全破坏,指(趾)甲分离及甲板脱落,多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引起。
人体长癣的内在机制
皮肤癣菌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菌株因素:皮肤癣菌侵入人体,首先是关节孢子与皮肤角质层接触后粘附其上,然后孢子出芽形成菌丝,菌丝向下生长穿透角质层深层,同时使皮损往外扩展。皮肤癣菌具有高度保守的基因组,其中包括四类可能与致病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分泌性蛋白酶是研究皮肤癣菌致病机制的热点和焦点,被认为是皮肤癣菌最主要的毒力因子。例如枯草杆菌蛋白酶家族的丝氨酸蛋白酶和金属蛋白酶家族,这些蛋白酶可分解角蛋白、胶原蛋白、弹力蛋白及其它蛋白等,为其提供生长及代谢所需要的养分,与真菌黏附、入侵、破坏宿主组织有关,有利于菌体侵入更深的组织和器官。
环境因素对长癣的影响
环境因素在长癣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温度和湿度: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真菌生长和繁殖。在这样的环境中,真菌更容易存活和传播,增加了人体感染真菌的风险。
卫生条件: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真菌更容易滋生和传播。例如,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场所,如果清洁和消毒不彻底,可能存在大量的真菌,容易导致感染。
预防和治疗长癣的方法
预防方法: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洗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避免共用鞋袜、浴盆、脚盆等生活用品。
加强对长癣的家禽或宠物的治疗和处理。
托儿所、学校、理发店等场所应加强卫生宣教及管理工作。
治疗方法:
局部治疗:对于大部分癣,只累及皮肤或毛发表面,以局部治疗为主。可以采用很多抗真菌药物,如阿莫罗芬乳膏、特比萘芬乳膏等。患者一天1次用药,坚持2-4周,通常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系统治疗:如果病情严重,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盐酸特比萘芬片或者伊曲康唑胶囊。
针对不同类型的癣,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头癣:常用药物有 2% 碘酊、1% 联苯苄唑溶液或霜剂、1% 特比蔡芬霜等外用抗真菌药涂于患处;除此以外,患者需将病发剪掉,每周一次,连续八周。
体癣和股癣:可用各种咪唑类、丙烯胺类等抗真菌药涂抹于患处。
手足癣:水疱型患者可选择唑类霜剂;鳞屑角化型可外用硼酸洗液、氧化锌粉等;浸渍糜烂型可使用复方苯甲酸软膏等。继发细菌感染时应联合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