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名称的起源
商人这一称呼的起源存在多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商人名称与殷商遗民有关。商王朝覆亡后,商族人成了周朝的种族奴隶,被迫迁居到各地,由周朝严密监视和统治。一些原先的商朝贵族和平民虽然仍能“各居其宅,田其田”,保有一部分田宅和享有自由民的身份,但经济状态已不如昔日,甚至不能很好地赡养家属。为了增加收入,他们听从了周公的告诫,把经营商业作为自己的副业,商贵族一向脱离生产,身无长技,不能像其他奴隶一样可以从事农业或手工业生产,在“殷人重贾”风气的影响下,只好做他们做熟悉的买卖行当。而那些曾因反抗而被剥夺土地和政治权利的商代遗民,除了受官府的驱使去做买卖外,没有其它出路。因此,“做买卖几乎就成了商遗民以及原先商族的奴隶的主要职业,从事这一行业的也以这些人为多数”。在周人的心目里,做买卖的人就是商人,商亡后,这个印象就更深刻了。以后,虽然商、周两族的民族界限逐渐泯灭了,买卖人不再以商族人为主体,但人们仍把“商人”作为买卖人的通称,并把“行商坐贾”也统称为“商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商人名称的起源与“商丘”“商国”有关。在夏代,契的孙子相土被封于“商丘”,因此称为商国,而商国人则称为商人。被封在“商丘”的相土,“他看到商丘地点适中,广阔平坦,交通方便,便发明了马车,用马驾车的方法运输货物,往来买卖……当时商国的人们纷纷仿效,东奔西走,南来北往,到周围的一些小国、部落做买卖,从事商业活动”。由于从事商业活动时间最早、人数最多的是商国人,所以“周围一些小国的人们慢慢地形成了一个习惯的认识,一见做买卖的人便认为是商国人,称他们为商(国)人。于是‘商人’便成了做买卖的代名词。
商人称呼的历史演变
在古代中国,商人这一称呼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商朝时期,商业活动已经较为活跃,为后世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周朝,由于商朝的灭亡,商族人的身份和职业发生了变化,部分商族人开始从事商业活动,“商人”这一称呼逐渐形成并流传开来。
在后续的历史发展中,商人的称呼虽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但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其含义和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时期,商人的地位可能较高,而在另一些时期,可能受到抑制和歧视。
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与称呼的关系
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这与他们的称呼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在西周初期至北宋建立之前的漫长时期,商人一直处于“四民”中的末等地位,被视为不适农业、不识五谷的群体,是善于钻营、投机取巧的代名词,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他们不仅不被允许从政,而且受尊重的程度远低于农民。这主要与当时生产力过低,并依赖农业发展经济的现状有关。统治者为了稳固统治,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认为商人离开土地从事商业活动,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动摇国家统治的根本。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的地位在某些时期也有所提升。例如在唐朝,虽然商人仍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在商业繁荣的地区,他们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有所提高。
不同文化中商人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社交称谓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亲属称谓方面,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更为细化,而英语中则相对笼统模糊。例如,英语中的“aunt”可以表示婶婶、姨、姑姑、伯母、舅妈等多种亲属关系,而汉语则有明确的区分。
在尊称的表达上,汉语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常以行政职务作为社会称谓的重要参考指标,如称呼上级为“姓+职位”。而在西方,学术成就往往高于行政权力,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更习惯于被称作“某某博士”。
在职衔称谓方面,中国的职衔称谓使用广泛,且存在职衔称谓泛化的现象,而西方文化中大部分的职业、职务和职称不能用作称谓,只有在学术界、宗教界、军事界、政界拥有较高地位的职务才会和姓氏或通用称谓结合使用。
商人这一称呼的形成因素
商人这一称呼的形成因素较为复杂。从历史角度来看,与商朝的商业发展以及商族人在周朝的职业转变密切相关。商朝时期商业活动的活跃为商人称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周朝时商族人从事商业活动的情况进一步促使了“商人”这一称呼的确定和传播。
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农业在古代社会占据主导地位,商业相对受到抑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这也使得“商人”这一称呼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特定的社会评价和认知。
此外,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也对商人称呼的形成产生了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农业,轻视商业,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商人的称呼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