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十万个为什么 > 天为什么会下雨:下雨是大气水循环的结果,受水汽、抬升机制、凝结核等多种因素影响

天为什么会下雨:下雨是大气水循环的结果,受水汽、抬升机制、凝结核等多种因素影响

时间:2024-11-02 23:19:58阅读:

天为什么会下雨:下雨是大气水循环的结果,受水汽、抬升机制、凝结核等多种因素影响

一、下雨的原理

下雨是大气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地球上的江、河、湖、海以及陆地表面的水,在受到太阳照射后会吸收热量,从而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被称为蒸发。例如,在炎热的夏日,我们可以看到湖泊表面的水慢慢减少,这就是水蒸发为水蒸气进入大气的表现。

水蒸气比空气轻,会上升到大气中。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压力减小,空气变得稀薄,气压的降低会导致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当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就会发生液化现象,重新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云。这就如同我们在冬天呼出的热气,遇到冷空气会变成白色的水汽一样的原理。

云里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在云内不断运动,它们会相互碰撞、合并。在这个过程中,小水滴或小冰晶的体积会逐渐增大。云下层的水滴慢慢变大,而云彩上层的冰晶体积增大以后,可能会掉到云层下部的水滴之间,使得水滴越来越大。当这些水滴增大到一定程度,其自身的重量超过了上升气流对它们的托举力量时,就会在重力的作用下从云中掉落下来,形成降雨。如果在温度很低的情况下,这些小水滴会凝固成冰晶或者雪花降落下来,如果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经过较暖的空气层,又会融化成水滴降落到地面,这也是降雨的一种形式。

二、下雨的形成条件

(一)充足的水汽

水汽是降雨形成的基础物质。一般来说,水汽的来源主要是地球表面的水体蒸发,像海洋、湖泊、河流等大面积的水体都是水汽的重要来源。例如,在热带地区,海洋面积广阔,海水蒸发量大,提供了大量的水汽,所以这些地区往往降水比较丰富。另外,植被覆盖较好的地区,植物的蒸腾作用也会释放出一定量的水汽到大气中,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例如,热带雨林地区的茂密植被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大量水汽,使得当地空气湿度较大,有利于降雨的形成。

(二)水汽的抬升机制

仅有水汽还不足以形成降雨,还需要有促使水汽抬升的力量,使水汽上升到一定高度遇冷才能凝结成水滴。常见的水汽抬升机制有以下几种:

热力对流

地面空气受热强烈时,空气会膨胀上升。这种情况在夏季的午后较为常见,此时地面被太阳强烈加热,近地面的空气温度升高,密度减小,从而产生向上的对流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水汽随着空气上升,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结形成降雨。例如,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夏季,常常会因为这种热力对流而出现雷阵雨天气,降雨强度较大,但持续时间较短。

地形阻挡

当湿润的气流遇到山脉等地形阻挡时,气流会被迫沿着山坡上升。在上升过程中,空气冷却,水汽达到饱和后就会凝结形成降雨,这种降雨被称为地形雨。例如,我国台湾岛东部地区,位于来自太平洋湿润气流的迎风坡,气流被山脉抬升,所以降水丰富;而西部位于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山脉的高度、走向等因素都会影响地形雨的形成和分布。一般来说,山脉越高,对气流的阻挡和抬升作用越明显,降雨也会更多;如果山脉走向与气流方向垂直,阻挡作用最强,更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

锋面抬升

当冷暖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相遇时,会形成锋面。在锋面附近,暖湿空气会沿着锋面上升。例如,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空气交汇频繁,4、5月份在南部沿海形成暖锋,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移动,暖空气沿锋面上升;6、7月份在长江流域形成准静止锋,冷暖空气势均力敌,锋面相对静止,暖空气在锋面上缓慢上升;7、8月份在华北、东北形成冷锋,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移动,迫使暖空气上升。在这些过程中,上升的暖湿空气冷却凝结,从而形成降雨,这种降雨被称为锋面雨,锋面雨的范围通常比较广,持续时间也相对较长。

(三)足够的凝结核

大气中存在着大量的微小颗粒,如灰尘、盐粒等,这些微小颗粒被称为凝结核。水汽需要附着在凝结核上才能凝结成小水滴。虽然大气中凝结核的数量通常较为充足,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凝结核的多少也会影响降雨的形成。例如,在一些工业污染严重的地区,大气中的尘埃颗粒较多,可能会增加凝结核的数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降雨的形成。不过,在正常的自然环境中,凝结核一般不是降雨形成的限制因素。

三、影响下雨的因素

(一)海陆位置

沿海地区降水多

离海洋越近的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海洋是一个巨大的水汽源,海水蒸发会不断向大气中提供水汽。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可以较为容易地到达沿海地区,为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例如,欧洲西部沿海地区,受大西洋的影响,终年湿润多雨,具有典型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此外,沿海地区的气候还受到海洋调节作用的影响,气温变化相对较小,这也有利于水汽的蒸发和降水的形成。

内陆地区降水少

距海越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就较少。这是因为水汽在向内陆输送的过程中,会逐渐被消耗,并且受到地形等因素的阻挡。例如,我国的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来自海洋的水汽很难到达这里,再加上周围山脉的阻挡,使得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一般来说,降水分布的普遍规律是从沿海向内陆递减,这种规律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体现,比如北美洲,其西部沿海地区降水较多,而内陆地区则较为干旱。

(二)地形因素

山脉走向与降水

山脉走向对海洋水汽有阻挡作用和引导作用。如果山脉走向与海洋水汽来向垂直,就会阻挡水汽的进入,使大陆内侧降水明显减少。例如,北美大陆西部,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南北纵列,与来自太平洋湿润的西风气流垂直,阻挡了西风的进入,使降水集中在西部海岸,中东部地区就难以受到西风的影响。相反,欧洲西部地区,阿尔卑斯山脉呈东西走向,与西风气流来向一致,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的进入,降水的分布较广泛,海洋性特征明显。我国西北地区除了深居内陆外,也因为受到山岭的层层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使其更加干旱。

迎风坡、背风坡与降水

海洋湿润气流在运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山脉的阻挡,就会沿着迎风坡上升,在一定的高度上冷却达到过饱和状态,出现凝结降雨,即地形雨。当该气流越过山顶后,在下沉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饱和水汽含量不断降低,出现干热的天气,即雨影区。山地降水一般比平地多,就是因为山地有促使气流上升的条件,而平地没有,因此降水较少。如南美南段,西部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形成海洋性气候;东部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独特的沙漠气候。我国福建西部的武夷山降水就要比东部沿海地区多,台湾东部比西部多,海南岛东部比西部多。

地形类型与降水

不同的地形对气流的运行有不同的作用,因此降水的分布也不同。平原地形有利于海洋水汽的进入,带来丰富的水汽,降水的几率较大,如我国的东部平原地区、欧洲中部、美国中东部。山地的迎风坡在一定的高度上降水较多,背风坡较少;河谷地带由于地势低,温度高而降水少,如横断山区。盆地由于地形封闭,周围高山环绕,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降水也较少,如塔里木盆地。高原因为地势高,海洋水汽也难以爬上高原面形成降水,所以高原上的降水也不多,如东非高原、青藏高原、巴西高原等,降水都不多。

(三)气压带

低气压带多雨

全球的气压带不管是热力原因形成的,还是动力原因形成的,低气压带盛行的是上升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空气冷却,水汽容易达到过饱和状态,往往会凝结降雨,形成多雨区。例如,赤道地区全年处在低气压控制下,终年多雨,这里的空气受热上升,水汽凝结形成大量降雨,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另外,在副极地地区,也会因为东风和西风相汇而形成低气压带,产生极锋,从而形成锋面雨,降水也比较丰富。

高气压带少雨

高气压带盛行的是下沉气流,在下沉过程中气温不断升高,水汽的饱和含量不断降低,空气越来越干燥,很难形成降水,多为晴朗天气。例如,热带沙漠地区,全年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我国长江流域盛夏的伏旱天气就是因为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

(四)风带

西风带多雨

全球的风带包括极地东风带、西风带、信风带,对降水影响较大的是西风带和信风带。西风带对降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把海洋水汽带到大陆形成降水。中纬度的大陆西岸是西风的迎风岸,降水多,如欧洲西部、南北美洲的西部海岸。西风带的风从海洋吹向大陆,能够携带大量的水汽,当遇到合适的地形或冷暖空气交汇等条件时,水汽就会凝结形成降雨。

信风带少雨(特殊情况除外)

低纬度的大陆东岸是信风的迎风岸,降水多,如马达加斯加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都与信风有关。而在一般情况下,信风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从陆地吹向海洋,空气干燥,降水较少。例如,非洲北部地区,受信风带的影响,盛行从陆地吹向海洋的干燥信风,降水稀少,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气候。

(五)季风

夏季风与降水

在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的性质不同,对降水的影响也不同。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把大量的海洋水汽带到了陆地上,就有可能形成降水天气。例如,东亚季风区,夏季盛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为我国东部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南亚季风区,夏季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为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等地带来大量降水,形成雨季。

冬季风与降水

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性质是干燥的,一般不会形成降水,天气晴朗。例如,东亚季风区的冬季,盛行来自亚欧大陆内部的西北季风,由于其来自内陆干旱地区,水汽含量很少,所以冬季降水较少,气候寒冷干燥;南亚季风区的冬季,盛行东北季风,也是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稀少,形成旱季。

(六)气旋、锋面

气旋与降水

在气旋控制下,盛行的是旋转上升气流,往往能达到过饱和状态,形成降水,如中纬度地区就多气旋雨。气旋是一种低压系统,周围的空气会向中心辐合上升。例如,台风、飓风就是强烈的热带气旋,它们在登陆时会带来大量的降水。气旋雨的特点是范围较大,降水强度也可能较大,并且往往伴随着强风等天气现象。

锋面与降水

在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交汇地区,往往会形成锋面雨。在锋面附近暖空气上升也会达到过饱和状态,从而形成降水。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就是以锋面雨为主,不同季节锋面雨的类型和位置有所不同。例如,4、5月份在南部沿海形成暖锋降水,6、7月份在长江流域形成准静止锋降水,7、8月份在华北、东北形成冷锋降水。锋面雨的降水范围通常比较广,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并且降水强度适中。

(七)下垫面

植被覆盖影响

下垫面在局部地区也会对降水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大气中水汽含量。如果地表植被覆盖率高,植物的蒸腾作用会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从而增大空气湿度,增加降水量。例如,森林地区的空气湿度相对较大,降水也相对较多。相反,如果地面的植被破坏,如过度砍伐森林,会导致植被的蒸腾作用减弱,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减少,降水也会随之减少。此外,植被还可以通过影响地表粗糙度,改变气流的运动状态,进而影响降水的分布。比如,森林地区的树木可以阻挡气流,使气流上升,有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形成。

水面影响

水面宽广的地区,蒸发量大,会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从而增加降水量。例如,湖泊和大型水库附近的地区,由于水面的蒸发作用,空气湿度较大,降水也会明显增多。而在一些干旱地区,如果湖泊干涸或者水域面积减小,当地的水汽来源减少,降水也会相应减少。另外,沿海地区如果海岸曲折有暖流经过,降水也会增多;如果有寒流经过,降水则会减少,这是因为洋流会影响经过地区的气温和水汽含量,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八)人类活动

增加降水的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下垫面的状况来影响降水。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修建水库和水利工程、退田还湖、扩大水面和湿地等活动,都将会使空气的湿度增加,降水增多。例如,在一些干旱地区进行植树造林工程后,随着植被的逐渐生长,植被的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同时植被还可以阻挡风沙,改善当地的小气候,使得降水逐渐增多。修建水库可以扩大水域面积,增加水汽蒸发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周边地区的降水。

减少降水的人类活动

相反,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破坏植被、围湖造田、开垦排干沼泽等活动,会使空气湿度减小,降水减少,气候的大陆性增强。例如,一些地区由于过度开垦草原,导致草原植被破坏,土地沙化,降水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另外,城市化进程也会对降水产生影响,城市中的建筑物和道路等下垫面改变了地表的性质,减少了植被覆盖,同时城市的热岛效应会影响大气的环流和水汽的分布,使得城市降水的分布和强度发生变化,一般城市中心降水可能会相对增多,而周边地区降水可能会受到影响。

四、不同地区下雨的特点

(一)热带雨林地区

降雨量大且均匀

热带雨林地区位于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空气极易冷却凝结形成降雨。这里的年降水量非常丰富,通常在2000毫米以上。例如,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地区,降雨量大且降雨分布比较均匀,几乎每天都会有降雨,这是因为其所处的低气压带位置相对稳定,水汽供应充足,并且地形相对平坦开阔,有利于水汽的聚集和降雨的形成。

降雨类型以对流雨为主

由于该地区气温高,空气受热强烈,水汽蒸发旺盛,常常形成强烈的对流运动。对流雨的特点是降雨强度大,雨滴大而密集,降雨时间短,通常在午后达到降雨高峰。这种降雨类型是热带雨林地区降水的主要形式,它使得热带雨林地区的生态系统能够得到充足的水分供应,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二)季风气候区

降水季节差异明显

季风气候区受季风的影响,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以东亚季风区为例,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带来大量的水汽,降水丰富,形成雨季;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西北季风,干燥少雨,形成旱季。南亚季风区也是如此,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为雨季,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为旱季。这种降水的季节性差异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容易引发洪涝灾害;而冬季降水少,需要依靠水利工程蓄水来满足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的需求。

降水类型多样

季风气候区的降水类型比较复杂,既有锋面雨,也有对流雨等。在夏季风推进的过程中,冷暖空气交汇形成锋面雨,这是季风区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夏季气温高,局部地区也会因为热力对流而产生对流雨。例如,我国南方地区在夏季,既会受到锋面雨带的影响,也会出现午后雷阵雨等对流雨天气,这种多样的降水类型使得季风气候区的气候更加复杂多变。

(三)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降水量较少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其降水主要依赖于本地水汽蒸发和偶尔来自海洋的少量水汽。例如,中亚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较少,一般在200 - 400毫米之间,部分地区甚至更少。这种干旱的气候条件使得当地的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水资源成为当地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降水变率大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降水不仅总量少,而且年际和季节变化都很大。由于缺乏稳定的水汽来源,降水的多少受大气环流、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较大。在某些年份,可能会因为某一次大气环流的异常而出现较多的降水;而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014342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