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环境脏乱的现状
印度的环境脏乱体现在多个方面。
空气污染严重:印度的空气污染状况十分严峻。与多数国家由工业废气污染主导不同,印度农村秸秆燃烧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源头。燃烧产生的有害烟雾被西北季风带至首都新德里及其邻近城市,再与城市工业废气混合后形成雾霾。根据IQAir发布的报告,全球前50大污染城市中印度占了35席,新德里连续三年成为世界最脏首都。1990 - 2019年期间,空气污染导致印度死亡率增长115%,仅2019年就有17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占全年死亡总数的18%。新德里的居民肺功能测试表明,如果空气中PM2.5浓度能降至安全线以下,当地居民的平均寿命可延长约10年。
垃圾处理困境:印度人口众多且密度大,2019年人口达13.66亿,这使得垃圾产生量巨大,并且以生活垃圾为主。垃圾处理能力却严重不足,全国每天有3/4的垃圾未经任何处理就被直接填埋。例如在新德里,每天就有超9000吨垃圾被运去垃圾场,安德拉邦、哈里亚纳邦、孟加拉邦等地区每天的垃圾处理量还不及总量的10%。其垃圾处理仍以“废渣填埋法”为主,这不仅占用大量有限土地,还会进一步污染地下水和空气。“垃圾山”在印度随处可见,像加济布尔垃圾场位于新德里东郊,每天有近2000吨来自市内的垃圾被输送进来,其占地面积相当于40多座足球场,高度直逼泰姬陵(65米)。垃圾围城还威胁民众生命安全,2018年新德里“垃圾山”部分倒塌导致2人死亡,垃圾焚烧释放的有毒臭气加剧空气污染,进而引发登革热、肺结核、急性呼吸道感染等疾病,2013 - 2017年,仅新德里就有近1000人死于急性呼吸道感染。
水资源污染严重:“印度母亲河”恒河流经众多城市和村庄,但每天约有37.85亿升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恒河,使其成为世界上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2019年,印度有387个地区被硝酸盐污染,70%的淡水源均被污染。污染源包括垃圾填埋场、化粪池、泄漏的地下储气罐、过度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以及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印度的地下水污染也非常严重,2016年,60%的印度河 - 恒河流域地下水盐度和砷含量过高,不能饮用、灌溉。世界资源研究所数据显示,目前逾1.3亿印度人居住地区的地下水至少含有1种污染物,逾2000万人居住的地区的地下水含有3种超标污染物。印度近70%人口饮用的是被严重污染的湖泊水和地下水,在经常在恒河中沐浴的人里,有40% - 50%会患上皮肤病和消化道疾病,并且印度80%的疾病与水导致的传染病有关。此外,印度的供水卫生系统相当落后,截至2020年,约82%的农村家庭没有自来水供应,全国每年约20万人死于缺水,到2030年,全国40%的人口将无法获得饮用水。
印度脏乱的原因分析
印度环境脏乱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历史遗留问题
殖民时期的破坏:在殖民地时期,英国以东印度公司为依托,逐步侵占印度大量土地和资源。英国一方面从印度西海岸搜刮大批柚木运回国内,另一方面在印度采取“毁林发展农业”政策,大量砍伐树木、开垦农田,种植蓝靛、棉花、香料和鸦片再销往海外。同时为加强殖民统治,英国在印度大修铁路,并成立森林局以保证铁路公司的木材供应,19世纪80年代,铁路公司每年消耗8万 - 9万吨木材,导致印度恒河和亚穆纳河之间地区森林迅速消失。这使得印度在1947年宣布独立时,就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长期的大面积森林滥伐导致水源无法涵养,土壤侵蚀加剧,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携带垃圾流入河湖,逐渐淤塞。
传统观念与宗教文化影响:印度传统的文化和宗教带来的意识形态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印度生产力的发展。虽然印度明面上已经废除了种姓制度,但种姓制度依然根深蒂固。在绝大多数印度人的观念里,他们的人生已经被定格,不可能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的阶级,只能祈祷自己下辈子能够有更好的出生。很多处于底层的印度人没有接受教育,依然死守着老一辈传下来的信念,不断祈求获得庇护,缺乏改善环境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印度的宗教文化对环境卫生的重视不足,例如恒河被印度教视为圣河,人们认为在恒河中沐浴、洗衣甚至排放污水等行为都是正常的,这无疑加重了恒河的污染。
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工业化进程中的牺牲:独立后的印度推行国家主导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大批钢铁厂、电站、重型机械厂拔地而起。1956 - 1966年,全国钢锭产量由172万吨上升至660万吨;1951 - 1971年,水泥生产量从270万吨猛增为1430万吨。在这个过程中,过度开采、废气污染等问题随之而来,印度走上了“发展先行,牺牲环境”的老路。例如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工业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没有得到合理的监管和处理,对空气、水和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
农业发展的负面效应:20世纪60年代,印度遭遇严重饥荒,为解决粮食问题、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政府实施“绿色革命”,大力支持农业发展。但农业扩张后,化肥农药使用频次增多,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而且到2020年,全国仍有近8.4亿人靠燃烧薪柴、秸秆维持生产生活,每到秋冬秸秆燃烧旺季,就会产生大量烟雾,导致空气污染,农村秸秆燃烧产生的有害烟雾被带到城市,与城市工业废气混合形成雾霾。
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印度人口众多,2019年人口达13.66亿,人口多、密度大,这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一方面,庞大的人口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和污水,而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众多人口对资源的需求巨大,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容易造成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进一步破坏环境。例如在水资源方面,由于人口众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而供水设施不足,导致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更加严重。
印度政府的环境卫生政策
印度政府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宪法与法律保障:1976年,“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首次被写入印度宪法,为环境治理提供了宪法层面的依据。此后,印度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加强环境管理。例如1984年,博帕尔工业化学事故后,加强对有害废品、化学品事故的管理;2005年,颁布《有害废弃物燃烧炉指南》,规范有害物质存放和处理。在水污染治理方面,据不完全统计,1974 - 1994年,印度最高法院审理的水污染起诉案件中,近70%的判决结果有利于环境保护。2010年,通过《国家绿色法庭法案》,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领域司法效率,截至2015年9月30日,国家绿色法庭审理判决已达1130份。
特定环境问题治理计划
空气治理方面:印度自2019年初便启动了国家清洁空气计划(NCAP),旨在改善空气质量,但目前收效甚微。有分析认为,印度雾霾困局面临自然、政治和能源转型的三重夹击,这反映出印度政府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如在控制农村秸秆燃烧、工业废气排放等方面存在困难,难以有效协调各方利益来推动空气治理措施的实施。
垃圾处理方面:莫迪政府大力倡导“清洁印度运动”,2021年宣布该运动正式进入第二阶段,特别承诺将移除困扰大城市多年的“垃圾山”问题。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印度垃圾处理以“废渣填埋法”为主,缺乏更先进、环保的垃圾处理技术和设施,而且垃圾处理涉及到土地、资金、民众意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垃圾处理问题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
水资源管理方面:饮用水和卫生部启动了名为Har Ghar Jal Yojana的政策,计划在2030年之前为每座房屋提供自来水供水,以解决农村家庭自来水供应不足的问题。但印度的水资源污染问题仍然严重,在治理污水排放、保护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等方面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如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等。
印度民众的环保意识
印度民众的环保意识整体较为薄弱。
传统观念的束缚:印度传统的种姓制度和宗教文化影响了民众的观念。种姓制度下,底层民众往往更关注自身的生存和温饱问题,缺乏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改善环境的动力。宗教文化方面,例如恒河被视为圣河,民众认为在恒河中进行各种活动是神圣的,包括在河中沐浴、洗衣、排放污水等,这种宗教信仰使得民众对恒河的污染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认为这些行为是对环境的破坏,反而将其视为正常的宗教活动,从而难以形成有效的环保行动。
教育水平与经济状况的限制:印度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大量底层民众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对环境保护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他们可能不了解环境污染对健康和生活的严重危害,也不知道如何进行环保行动。同时,印度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悬殊,很多民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每天为生计奔波,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源去关注和参与环境保护。例如在一些贫民窟地区,民众居住环境恶劣,卫生条件差,但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如何获取食物、住所等基本生活需求,而无暇顾及环境的改善。
部分民众的积极行动:虽然整体环保意识薄弱,但也有部分印度民众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例如一些非政府组织(NGO)中的成员,他们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倡导垃圾分类、水资源保护等环保理念,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民众的环保意识。还有一些城市中的中产阶级,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生活环境质量有一定要求,也开始关注并参与到一些环保活动中,如倡导绿色出行、减少塑料使用等,但这部分人群在印度庞大的人口基数中所占比例较小。
与其他国家环境对比下的印度
与发达国家对比
环境治理能力与投入: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在环境治理方面有着较为完善的体系和充足的资金投入。这些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也经历过环境问题,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从法律法规、政策制定到技术研发、公众参与的全方位环境治理模式。例如美国,有严格的环境法规来控制工业污染排放,对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大;日本在污水处理、垃圾回收利用等方面技术先进,并且民众环保意识高,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等环保行动。相比之下,印度虽然有一些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但在执行和监管方面存在不足,资金投入也相对有限,导致环境治理效果不佳。印度的工业企业在污染控制方面缺乏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废气直接排放,而政府在监管过程中面临着人力、物力和技术等多方面的限制,难以对企业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
民众环保意识与生活习惯:发达国家的民众普遍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这与他们的教育水平、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在欧洲国家,民众注重绿色生活方式,倡导低碳出行、节约能源、减少浪费等。在家庭生活中,垃圾分类做得非常细致,不同类型的垃圾有专门的回收渠道。而在印度,如前面所述,民众的环保意识薄弱,生活习惯也不利于环境的保护。露天排便现象在印度部分地区仍然较为常见,这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还容易传播疾病;在垃圾处理方面,民众缺乏分类意识,大量垃圾混合在一起,增加了垃圾处理的难度。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对比
环境问题的特殊性: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环境问题,但印度的环境问题有其特殊性。例如,印度的宗教文化对环境的影响较为独特,恒河的污染与印度教的信仰和习俗密切相关。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可能没有这种因宗教文化导致的特殊环境问题。另外,印度的人口众多且密度大,这使得环境问题更加复杂和严峻。像非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虽然也面临着如水资源短缺、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但由于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在环境治理方面可能面临的压力相对较小。印度在垃圾处理方面,由于人口众多产生的垃圾量大,而垃圾处理设施和技术落后,导致“垃圾山”随处可见,垃圾围城现象严重,这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并不常见。
发展模式与环境治理的平衡:不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和平衡方式有所不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发展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环境。例如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加强环境监管,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而印度在过去的发展中,更多地采取了“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在早期工业化和农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虽然现在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并开始治理,但由于环境问题积重难返,治理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