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间德政村。
忠孝节义善行街。
《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记载,南宋建炎年间,在徽州府任职的鲍荣看到当时的棠樾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便在这里建“掌书园”,就是现今看到的鲍氏始祖墓园。“这道花墙就是在鲍荣手上做的,墓在村中间,这在歙县乃至全国都很少,就是因为他为人正直,受人尊敬。”夏玉福说。
在清代,棠樾鲍氏一家三代出了三个大盐商,即鲍志道、鲍濑芳、鲍均,目前村内遗存的古建筑大部分是这家人的义举所为。这个时期,村内街道由原有的一横道扩展为前后二横道,两街间有数条南北向小巷相通。棠樾的每条巷弄都有一个动人故事,慈孝巷亦然。夏玉福说,一天,鲍寿孙和他的父亲鲍宗岩被强盗捉获,强盗决定父子二人要杀一个。在紧急情况下,鲍寿孙与父亲互相争死,一个说“杀我,让父亲活”,一个说“杀我,让儿子活”正当父子争执不下时,忽然树林里起了一阵大风,声音犹如追兵,乱军仓皇逃窜,鲍宗岩父子才得以幸免。这件事被郡府县志大书特书,元史收入《孝义传》,明史采入《孝顺事实》,明永乐帝题《慈孝诗》二首,旌表“慈孝之门”,并赐立诗碑于龙山之上,同时御制慈孝里坊一座。鲍宗岩的家就住在慈孝巷,如今古民居木门紧锁,上挂的“慎德堂”木牌仿佛在无声地向世人诉说这对父子的慈孝故事。
顺着街巷穿行,左拐进清嘉庆年间乐善好施的鲍漱芳宅。这是一幢三开间四合式二层楼房,大门朝东,有砖雕门罩,门前有一青石板铺就的小院,幽雅宽绰。小院与一南北向高深大巷相连,院南端有高台阶通后街,巷北端临前街。巷两边原有房十四间、天井七个,现仅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白果厅“静修堂”鲍漱芳自幼随父鲍志道在扬州经营盐业,聚资百万,颇富声誉。嘉庆十年,淮河、黄河水灾,鲍漱芳倡议开办粥厂,开展公益活动,义捐小麦4万担,赈灾两个多月,救灾人口10万余人。鲍漱芳在棠樾村也是善行无数,轻财好施,带头筑水坝,义务办学,修道路,救济贫民,并要求儿子鲍均继续捐修学府,重建忠义祠。鲍漱芳非常孝敬父母,有一年,父亲鲍志道身患疮痈,痛苦不已,鲍漱芳日夜守护在父亲身边,几个月都没脱衣睡觉,一切生意、公务都被推让,直到父亲去世。如今,住在这儿的是86岁的老太太徐顺爱。“这里本来是一块青石板,上面一个盖子,有个孔可以打开,里面放东西,叫应急储藏室,我们以前也不知道,用水泥封住了。名人祖宅设计的就是好,我母亲在这里住了五十多年,冬暖夏凉,冬天卧室里太阳从早晒到下午,她都舍不得挪步。”老太太的女儿张眯琴说。
距静修堂不远是清两淮盐务总商鲍志道的老宅,该建筑群建于清嘉庆年间,原有108间房子、36个天井,是徽州有名的巨宅。现存“保艾堂”白果厅为原三座大厅之一,北向,三开间,厅前、左、右有回廊,中为天井,占地面积178.6平方米,大门外有宽敞庭院,堂西有避火弄,将建筑群分为两部分,老旧的木门两旁贴着对联“要好儿孙必读书,欲高门第须为善”鲍志道是明代尚书鲍象贤第八代孙,20岁学成后到扬州帮乡人打理盐业生意,乾隆38年独立经营淮南盐业,一跃成为盐商巨贾,被推举为两淮盐务总商。在国家危难之时,他带领众商踊跃捐款,得到官衔和奖赏,被当时称为“江南首富”鲍志道却一生节俭,做到“贫而无诌,富而无骄”“身有处士之义,而好其德。”
“江南第一乡贤街”
存爱堂始建于明朝初年,为孝子鲍灿之父古屋,现宅为清初重建。清嘉庆年间,鲍集成妻节孝持家,获嘉庆帝赐“五世同堂”匾额。50多岁的汪春兰嫁此开古玩30多年,在她看来,街上变化较大,“原来是牛屎街,村民务农养牛,街上到处都是牛粪。现在开发旅游,村庄环境卫生都改善了,旅游发展了,人气也旺了。”
“你看,那叫‘天灯巷’,拐弯角的屋顶有盏灯,方便照亮别人走路。”夏玉福边走边说。村民吴志成今年70岁,在临街处开了七八年店。他说:“小时候街上可没这么干净,也没什么店铺,解放前就一个豆腐坊和鲍兴斋的中药店,买东西都要去郑村。现在有专人打扫,不一样了。”老街的岁月痕迹刻在青石板路上,“以前这儿的石板都是完整的,现在有破损。开始铺石板路时干干净净,牲口都不准进来,毛驴驮货从后山绕道走,挑担子的撑子不能用力戳地,怕把石板弄坏,保护非常严格。”一条磨没了棱角的石板路,在夏玉福心里就是一段无声的历史。
七座牌坊通古今,忠孝节义传美名。今日棠樾通过2013年省级美好乡村打造,老街保护措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整洁。同时,通过徽州古城景区旅游公司市场化运作,老街正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