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原生于古代波斯及其周边地区,中国史籍中又有“安石榴”“若榴”等名称。有学者认为,“石榴”“安石榴”的得名源自其引种地域,“安石榴”中的“安石”指“安石国”,因而“安石榴”意为“安石国的榴”,简称“安石榴”,省去“安”字,即为“石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博物志云,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由此,石榴从西域安石国引入,逐渐成为一种普遍认识。实际上,这种观点并非李时珍首创,唐代诗人元稹即有诗曰:“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该观点代表了隋唐以后时人的普遍认识。
然而,在我国历代典籍中,西域并无“安石国”的记载。南北朝以后,西域地区有安国、石国见于记载。《北史·西域传》:“安国,汉时安息国也”,“石国,居于药杀水。”因此,又有观点主张将“安石国”再分为“安国”与“石国”如此,“安石榴”意为“安国与石国的榴”但是,安、石两国在南北朝时期才见于史籍,而“安石榴”之名在东汉即已出现。建安十年,高诱在注《淮南子·时则训》中“半夏生,木堇荣”两句时曰:“木堇朝荣暮落,树高五六尺,其叶与安石榴相似。”
西方学者多认为,“石榴”得名与中国史籍记载的安息王朝有密切关系。夏德等人认为,“安息”即是名为“Arsak”的帕提亚王朝。中国古音中没有“r”,每遇到外语中的“r”,中国古籍中常以“n”的结尾字音译,“Ar”便音译为“安”而“sak”音值即对译为古汉语“息”字的发音。因此,帕提亚“Arsak”在汉语中音译为“安息”
劳费尔指出,“中国人从住在帕提亚以外的伊朗人中把‘榴’字整个采取了来,而那些伊朗人是从帕提亚地区得到此树或灌木的,所以称它为‘帕提亚石榴’”帕提亚音译为“安息”,“帕提亚石榴”即可译为“安息石榴”高本汉认为,上古汉语的“息”字发音与“石”字发音互通。因而,“安息石榴”可省称为“安石榴”,又简称为“石榴”
其次,劳费尔除了明确汉字“榴”的发音源自古伊朗语“riu”“ru”之外,更间接表达了汉语中“安石榴”“石榴”之名均源自古伊朗语。既然古伊朗语中石榴的名称为“riu”“ru”,为何要再增加“石”字出现“帕提亚石榴”的称谓,而不是称为“帕提亚榴”更为直接?劳费尔此举有刻意将“石”字加入“帕提亚榴”中的倾向,以完整对应汉语“石榴”名称的语音解释环节。
再进一步,按以上西方学者观点,“帕提亚石榴”当译为“安息石榴”在汉语中既然“息”与“石”可互通,为何“安息石榴”不直接简称“安息榴”而称“安石榴”?隋唐时期由伊朗输入我国的香料便命名为“安息香”安息作为两汉时期的西域大国,在《史记》《汉书》中都明确称之为“安息”,又何须用“安石榴”以为石榴之名?
“石留”最早见于三国史籍记载。唐代李善为张衡《南都赋》“梬枣若榴,穰橙邓橘”之句作注时,引三国张揖的《广雅》言,“《广雅》曰,石留,若榴也”东汉和帝时,李尤《德阳殿赋》中有“德阳之北,斯曰濯龙。葡萄安石,蔓延蒙笼”之句,显示“安石”之名已出现。“安石”之名当源自“安息石留”,是为体现石榴的产地或命名石榴中的佳品而出现的,这也意味着东汉中叶“石留”之名已形成。
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