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能是西湖村的一个手艺人,他今年四十五岁,身材生得矮小但壮实,一张宽嘴横在脸上,时常看不到笑容,他的一双小手生得小巧细白,和他的工作呈截然相反。
他的手艺不被大多数人所看好,甚至有点看不上。
他是个骟猪匠,同时自己也经营着一个养猪场,不大,够养活那一个小家。经历了一年的猪瘟,两口子损失不少。
结果,从去年开始,猪价上涨,有好事的人便撺掇赵能多喂几头。多说了几回,赵能也动了心思。和老婆一合计,大不了多苦两年,做顺手就好了,正巧儿子也要上大学,也是用钱的时候。
说干就干,但是头一件事就让赵能犯了难。
“说好的,这块地换给我,我家那块挨着河边的换给你的。”赵能的眼神暗淡下来,故意不去瞧张远的目光,这事还是年前就已经谈好的。
“不换,不换,卖倒是可以,现在的土地哪个还去种嘛……”张远递过来一支烟,赵能没有接。
后来还是换了,和邻居刘山换的,平时赵能家杀了猪,多多少少也给他家拿去,倒是那个张远,说起来两家还要亲些,越走越远了,有时候从他家门口过,也不打招呼。
很快,养猪场的扩建便张罗开来。
赵能托人买了些黑猪的幼崽,将品类完善得丰富一些,嫁在县城的女儿也说,城里人开始时兴吃黑猪了,一斤足足比白种猪贵了五块钱,赵能两口子越听越来劲。
再加上--对养殖业的补贴,第二年的五月份,赵能修猪圈的钱就已经回本了。他平时打理猪圈,有活也出门去干。
张远家像是赌气似的,也不来请他骟猪。
去年年底,杀猪的刘壮说,就数张远家的猪最小,还不到两百斤。这事,在村里还成为一个笑谈。“不骟的猪不长膘”这是村里有经验老人常挂在嘴边的话。
日子风吹一样过,猪圈里的猪一茬茬地长,很快新一轮的猪崽子又都快长到百多斤大了,赵能笑眯眯地打着算盘,裂开嘴的笑容时常挂在他的脸上。
那天,赵能正在吃饭,远远就看见张远来了,他提着两瓶贵州郎酒,还拿了一袋水果,径直向着赵能家走来。
“哥,在吃饭呢。”他倒是熟悉,一进门就自己找凳子坐了下来。其实没有换地之前两家人就时常走动,只是因为那事,闹得不愉快就生疏了。
“有话就说,有屁就放。”赵远也没有好脾气招待,他顾着夹菜,头也不回,倒是他媳妇,站起来又是端茶又是递水的,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我那地,你要就拿去嘛,我也不换,就送给你……”张远越说越小声。
“为啥?”
“就当我入股的嘛,你看你这圈也不够大,来年还得再修不是,现在城里就兴吃跑山猪,宽点也跑得开嘛。”张远拍着膝盖,兴奋地嚷嚷着,好像他们的面前就是成群的壮猪在跑着。
赵能摇摇头。
没过多久,赵能家的猪幼崽就跟说好似的一片片地倒下去,后来连几头母猪也受不住了,有两头踩滑掉进河里摔死了,沿着河一路飘到下游村子,张远带着闹事的人来赵能家大闹了一场,又赔了好些不是才罢休。
后来猪瘟又来了,最发病的是张远家的猪,村里没有一个人去帮忙他家处理,只剩他家两口子自己把猪拉到河边烧了。
赵远对他媳妇说:“大不了,还做回骟猪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