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随着国民对睡眠健康的认识逐步提升,睡眠医学行业得到很大的进展:睡眠中心运营建设提上日程、地方性睡眠研究会、医学会相继设立,实际上「被广泛接受的关于失眠病因或病理生理学机制的假说」尚未形成定论。
国内关于失眠的病理机制的讨论更是神仙打架,专家们众说纷纭,在学术界现目前认同较高的是两兄弟——「3P 假说」和「神经调控机制」。
且慢,大伙儿先听听他怎么说。
今天来聊聊大哥「3P 假说」。
3P 假说作为认知行为学的代表,提出的3P 模型将短期性失眠如何发展成为慢性失眠概念化,为失眠的解释、预测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观点。
是目前关于慢性失眠最明确的,而且被广泛引用的病因学理论。
什么是3P 模型。
「3P 模型」是由知名睡眠学者亚瑟?斯皮尔曼教授提出的一个关于失眠形成历程的模型。
3P指的是Predisposing、Precipitating和Perpetuating,这三个因素的英语单词都是以「P」开头,所以被称为3P 。
这是里面的3种因素都有一个阈值,但凡其中一个超过了阈值,都会导致失眠。
它恰似人生路上的高压线,时刻提醒着你,人生无常,见好就收。
脚踩高压线,一路火花带闪电。
3P是在P啥。
1。
易感因素。
易感因素是指容易产生失眠的个人特质,它决定了一个人是不是容易失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精神疾患、性格等。
●年龄: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
●性别:女性患病风险约为男性的1.4倍,该比例在45岁以上人群中甚至增至1.7倍。
●家族史:有家族史人群的发病率,是无家族史人群的3倍。
●精神疾患:70%~80%的精神障碍患者均报告有失眠症状,而50%的失眠症患者同时患有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
而且曾经发生过失眠的人,其再次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5.4倍。
2。
诱发因素。
诱发因素是最开始引起失眠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情绪、生理三个方面。
●社会因素:重大生活事件、出国倒时差、上夜班。
●情绪因素:吵架、受委屈、烦恼、压抑。
●生理因素:生病、作息不规律、睡前咖啡、酒精滥用。
如果把易感因素看成是先天不足,那诱发因素就属于后天失调,没人能逃过他的制裁。
跟雷神之锤一样厉害,不整虚的。
并且易感因素+诱发因素,极容易发展为短期性失眠。
根据持续时间,失眠可分为短暂性失眠、短期性失眠和慢性失眠。
<7天的是短暂性失眠,7天-30天是短期性失眠,>30天是慢性失眠。
3。
维持因素。
烦恼不是天天有,夜班不是天天上,为什么没有了诱发因素,失眠还是像狗皮膏药一样甩都甩不掉?
这就是维持因素的可怕之处,主要包括指不良的睡眠习惯或不恰当的睡眠观念。
●不良睡眠习惯:赖床,周末补觉、饮酒助眠,药物的不当使用。
●不当睡眠观念:尤其是对失眠本身产生焦虑或恐惧等。
长期下来,身体就记忆下这种躺在床上睡不着的感觉,使得原本的短期性失眠进阶成慢性失眠,治疗起来颇为棘手,普通的药物根本降它不住。
好的睡眠千篇一律,差的睡眠各有千秋。
虽然网上一搜一大堆助眠小技巧,但不一定管用,只有找到失眠的真正祸根,才能接受针对性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