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往往自称是“天朝上国”,而将其他的国家贬斥为蛮夷。甚至认为其他国家都是中国的属国,其他国家来和中国贸易就叫做“来朝”“进贡”这反映出了中国古人封闭自守、妄自尊大的心理。这样的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
到了周朝,人们进一步将这这种封建制度完善,并且开始设想一种理想的“五服制度”也就是周边的蛮夷应该距离的远近和“中国”不同的朝贡体制。至此,华夏族以我为中心的天下观基本形成。《禹贡》写到:。
地中海世界。
这就导致中国的社会越来越封闭,丝绸之路不再畅通了,人们对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少了。至少在汉朝时期,人们还直到“西海之外”有方圆五千公里的罗马帝国,并记载于《后汉书》。在唐朝还直到阿拉伯、东罗马,然而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就认为世界除了中国之外都是蛮夷小国。郑和在印度洋狂了一圈,更是加深了中国人的这种认识。以至于后来利玛窦在向中国人介绍世界地图的时候,被中国士大夫讽刺。后来利玛窦将世界地图进行了改造,把中国放在世界中央,才勉强让一部分士大夫认可了。利玛窦还说“朝贡关系的本质,不是世界向中国朝贡,而是中国向世界朝贡”
《诗经》中有一句话“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这句话用在海内是没问题的。但是,自从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后,就开始变化了。中国的皇帝就将以前的分封制范围进行了扩大:过去王畿地区成为帝国的郡县、道路、行省地区,为皇帝直接管辖地区。将外围的“蛮夷”进行了大规模的册封,产生了羁縻的关系。这些册封一般都是名义上的,并无实际上的意义。因此自己是皇帝,对外的册封最高只能到王的级别。
两汉时期,这种册封就开始盛行了,汉朝皇帝几乎把周边的民族或者国家册封了一个遍,如刘秀就册封日本的“倭奴国王”到了南北朝,日本统一了,也明白了中国皇帝的意思,于是不再接受这种册封,自称为“天皇”中国史书记载外国君主,从未用过皇帝一词。如称呼罗马皇帝安东尼为“安敦王”唐朝史书记载阿拉伯君主为“大食王”,阿拉伯派遣大使来访问中国,就被记载为“遣使者朝贡”
即使是两国是敌对关系,册封依然不能停下来。如唐朝和周边的南诏、渤海、吐蕃不断战争,但是名义上还是册封他们为“西海郡王”“云南王”“渤海郡王”这种思想曾经在南北朝和两宋时期遭到了重大打击,如宋朝被迫承认辽、金皇帝,甚至南宋一度被迫向金国称臣纳贡。到了明朝,这种面子上无比光荣的事情又被发扬光大了。明朝几乎把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国家都册封完了,册封连打进北京的俺答汗也册封为了“顺义王”,日本的丰臣秀吉被册封为“日本王”,估计就差册封荷兰、俄罗斯了。
这就是中国古人的“天下”观,认为世界都是皇帝的世界。这也就导致中国不会产生平等的外交关系。于是,在君主得意忘形的自我陶醉中,在这个社会愚昧无知的自我封闭中,中国人就产生了妄自尊大、天朝上国的心理。1842年,清朝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但是依然没有改变这种心理,清朝官方依然将英法称为“蛮夷”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了北京,清朝才不敢称呼外国为蛮夷,天朝上国的心理才真正遭到了冲击。然而,只要中国国力稍微恢复,这种心理就会重新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