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自然界大多动物都是雄性追求雌性?
现在,知乎答主 赵泠 从专业的角度做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题目里「所有的动物」的说法是以偏概全的。许多动物没有「追求」的概念,许多动物没有雌雄之分。
性选择通常导致生殖成功率差异较大的性别发展出夸张的第二性征,例如雄鹿的大角、雄孔雀的尾上覆羽。
带有夸张的第二性征的性别通常有较激烈的内部竞争。
在若干个体组成不同规模的群体来繁殖的物种中,雌性间的生殖竞争可以促使雌性演化出明显的身体装饰,特别是在雌性能通过与多个雄性进行繁殖获得益处的物种中。
例如许多鱼类和鸻鹬等鸟类照顾后代的任务主要由雄性承担,雌性身上的装饰高度发达、互相竞争来取得雄性的青睐。雄海马会对雌海马的体型「挑三拣四」。
在雌雄异体、有性生殖的物种中,每个后代各有一个生物学父亲和一个生物学母亲,两性的平均生殖成功率是相等的,但个体层面有不同的状况:。
雄性产生数量较多、体积较小的精细胞或--,雌性产生数量较少、体积较大的卵细胞或卵子。在给定物种中,限制雌性后代数量的主要是营养供应,限制雄性后代数量的主要是有多少雌性可供交配。这容易引起多个雄性争夺一个雌性。
在自由生活的条件下,特定雄性个体可以与多个雌性个体交配、生出许多后代并挤占其他雄性的繁殖机会,而特定雌性个体没那么容易挤占其他雌性个体的繁殖机会。这容易造成雄性个体之间的生殖成功率差异扩大。
照顾后代会影响上述情况。
上图中黑方框表示性别整体的生殖成功率,红线表示性别内个体生殖成功率的分布范围。
一部分雄孔雀与多个雌孔雀交配,另一部分雄孔雀几乎没有交配机会,雄孔雀不负责照顾后代。
一些海鸟实行一夫一妻制,父母一起照顾后代,两性的生殖成功率和外形差异不大。
图 C 的红颈瓣蹼鹬由雄性包办照顾后代,多个雌性争夺一个雄性,雌性有更华丽的繁殖羽和较大的个体生殖成功率分布范围。
交配机会少不等于没有交配机会。在各种身体对抗和展示中败下阵来的个体可以尝试溜进胜利者的「后宫」当「隔壁老王」,有的雄性会装出雌性的样子混进去,这也能留下自己的后代。
在两个性别都参与保卫领地的物种里,雌性经常针对其他雌性进行身体特征展示,这同时可以用于吸引繁殖伙伴并反映自身的繁殖能力。
例如:恒河猴等一部分猴科灵长类动物的雌性面部颜色比雄性鲜艳。
一些狒狒和猕猴物种的雌性发出的交配相关叫声的特征随发情阶段变化,回放实验表明雄性可以区分同物种的雌性在不同阶段发出的叫声、最容易被发情后期的雌性叫声吸引。
狒狒等灵长类动物的雌性在发情期内出现明显的会阴红肿现象,这些雌性动物通常会和多个雄性个体交配。
你可以考虑人类女性在特定兴奋状态下的面部充血、特定组织充血、分泌有明显气味的液体等特征。
雌性用鲜艳的色彩、响亮的叫声、生物发光信号、外激素等吸引雄性的动物也很多,并早已演化出发射其他物种雌性的求偶信号来勾引其他物种的雄性以便捕杀的动物。
Photuris 属的雌性萤火虫会发射不同亚科的多种雌性萤火虫用于寻找雄性的光信号,将那些雄萤火虫勾引过来吃掉。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要根据捕食对象的光信号延迟与持续时间调整自己的发光。
类似地,澳大利亚的一种螽斯 Chlorobalius leucoviridis 会发出多个物种的蝉的雌性个体用于寻找雄性的应答声,将那些雄蝉勾引过来吃掉。Chlorobalius leucoviridis 能解析来自不同大陆的蝉的声音信号模式。
上述全部求偶策略用个体数量论其实是绝对的非主流。大部分现存动物个体是线虫,其数量和其他动物有无法填平的数量级差异。
大多数线虫是雌雄同体的,少数是雄性的。大多数线虫缺乏选择交配对象的手段且经常自交。
在自然界和养殖环境,屡次观测到一些有性别的动物在交配时不检测性别、不检测物种。
只要错误交配带来的损耗够小或抢到先机的回报够大,这种策略就毫无问题,一些创伤性受精的昆虫还能通过戳同性或其他物种来伤害甚至杀死那些竞争者,因此完全不需要什么「追求」。
一些数学计算显示,在许多条件下,不检测性别的交配是利大于弊的,可以节约大量的认知能力与生理功能。
一些择偶行为和「择偶标准」需要后天学习。
大多数鸟会记住在自己的幼年期抚养自己的鸟的毛色搭配,对具有这种搭配或很相似的搭配的鸟产生交配偏好,无论是否同一物种,更别提性别了。
实验显示,由其他物种或颜色不同的变种而非亲生父母抚养的鸟倾向于与其他物种或颜色不同的变种交配,这偏好在成年后很难改变。一些蜘蛛、昆虫、鱼、哺乳动物也表现出幼年期的经验对交配偏好的影响。
人类两性间的体型差异更像是采用乱婚、群婚的物种,这样的物种的任何性别都可能为争夺心仪的对象而竞争,竞争方式不限于“比美”和斗殴。
目前,人类男性的平均体重是女性的 115%,对应约 13 厘米的平均身高差异,比黑猩猩、倭黑猩猩表现出的性别差异还要小。研究认为,这种程度的差异在哺乳类范围内通常出现在实质采用群婚制的物种之中。
人类男性通过非暴力手段向女性展示「雄风」的仪式是存在的,例如尼日 Guérewol。
不喜欢看那种原始蛮荒的话,可以看这类:。
从化石记录上看,直立人、海德堡人等古人类中,男性的体重平均而言是女性的 115%,或再大一点点——和我们几乎一样。
与此同时,较多的学者认为南方古猿的雌雄体重差异与黑猩猩相似。
看起来,数百万年来,我们的祖先通过群婚制和男性间冲突的缓和化缩小了男女身高差异。
我们目前剩下的 15% 差异一般而言表示「在配偶关系中,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出轨」,是「社会化一夫一妻制」。
这很自然,哺乳类雌性怀孕、分娩的周期普遍长于雄性制造--。雄性负责「孕育」的海马之类野生动物就有相反的表现。
一夫一妻制在人类演化史上是一件很新的东西,现在也还有一些社会并不采用这种制度。
可以参考实质采用一夫多妻制的大猩猩:其雄性平均体重是雌性的 223%,频繁进行斗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