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人体基础体温是37℃,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正常体温,虽然偶尔出现波动,不过气温幅度并不会超过1℃。若体温持续升高,还需引起高度重视,必要时需立马就医治疗。
1、激素。
女性快要来月经时、处于妊娠期和产褥期时体温稍微升高,这跟性激素分泌息息相关。
2、年龄。
随着年龄增长,新陈代谢速度减慢,体温稍微低一点,一般老年人体温在36~36.5℃左右。
3、时间。
一天中早晨6点体温达到最低,16:00~18:00体温达到最高,但也不会超过37℃。
4、情绪。
精神高度紧绷、情绪过于激动时,使得体温稍微升高2℃。
5、状态。
待在高温环境中做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或吃饭后体温会升高1~2℃左右。
1、体温上升期。
受到病菌侵袭时,免疫系统可启动炎症反应,下丘脑可调高身体标准体温,不过人体还没有达到真正的温度,所以常常出现发抖和颤栗。
2、高热期。
下丘脑向调节体温的神经发射信号,身体产热可加快心跳,血流速度也随之加快,帮助运输较多的白细胞跟病菌对抗。
3、退热期。
只要免疫系统能战胜病菌,那么体温就会慢慢下降,人体就开始冒汗。
1、真菌感染。
不小心吃到霉变食物、打扫闲置较长时间的房间易感染曲霉,诱发肺曲霉菌病,从而造成发热。
2、细菌感染。
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易导致发热。储存在冰箱的食物,但还没有彻底热透时易感染李斯特菌,从而导致发热。
3、寄生虫感染。
没有彻底煮熟煮透的食物、喝生水、接触带虫的动物等都有可能造成寄生虫感染,发热是其首发症状。
4、分歧杆菌感染。
常见的分歧杆菌感染有结核性脑膜炎、肾结核和肺结核以及肠结核等,同样也会造成发热。
5、病毒感染。
新冠肺炎、中东呼吸综合征以及非典等都属于典型的病毒感染。受到HIV病毒感染和蜱虫叮咬也会导致体温升高。
6、其他病原体感染。
军团菌、衣原体和支原体易诱发感染性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肿瘤和结缔组织性疾病、脑外伤等都会导致感染。
温馨提示。
只要体温没有达到38.5℃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法,如用32~34℃温水擦拭皮肤,把高温传导发热。也可以把冰袋放在腋窝、腘窝和腹股沟等血管丰富的地方来帮助散热。若体温达到38.5℃以上,应严格按照医生嘱咐每隔4~6个小时口服一次非处方退烧药,期间多补充水和电解质。
当出现难以解释的发热时不要运动,若是病毒性心肌炎造成的发热,剧烈运动可能会诱发心脏病或导致猝死。值得提醒的是,若最近接触过疫情地区的人员,除了发热外也伴有呼吸困难、手脚和嘴唇紫绀应立马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