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与蛇”的故事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在这个故事中,农夫遇到了一条在雪地里冻僵的蛇,揣在怀里等到蛇身体暖和后,蛇非但没有感恩,还咬伤了农夫。
虽然这是个寓言故事,但在现实中却会真实的发生,比如去年的1月份,天寒地冻,河南舞钢市舞阳县某村的一位妇女在家中打扫卫生时,就被藏在家中的一条短尾蝮咬伤。去年的2月份,河南商丘一村庄的坟地中出现了大量的蛇。
这确实让人感到奇怪,因为蛇通常在每年的11月份就陆续的进入冬眠期了,而在冬眠期,蛇全身僵硬,几乎没有任何的行动能力。既然这样,冬天蛇为什么会跑出来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冬眠是一些动物应对冬季的一种生存方式,冬眠的诱因有许多,从整体上看,无非就有两个:温度和食物。
其中食物很好理解,我们举两个例子,许多熊和刺猬都有冬眠的习性,但其实它们与我们一样都是恒温动物,尤其是熊,它们有着厚长的毛发,寒冬对它们来说并不是冬眠的诱因,但是熊是一种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的杂食性动物,到了冬季,天寒地冻,植被大量消失,它们就不得不冬眠了。
而刺猬虽然在我们的印象中是吃水果的,但实际上它们属于食虫类动物,主要以昆虫为食,到了冬季,昆虫大量减少,刺猬也会面临食物短缺的问题,所以才用冬眠去应对。
蛇的冬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温度了,作为一种变温动物,它们无法调节体温,体温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当气温持续的低于5℃时,蛇会变得全身僵硬,温度低于0℃时,它们会被冻死,所以,到秋末,蛇就开始陆续的进入少则3-4个月,多则长达半年的冬眠期了。
蛇的冬眠与温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当温度持续的低于13℃时,蛇就要寻找地方冬眠了,通常它们会在鼠洞、岩石缝隙、厚厚的落叶堆底层等地方进行冬眠,这些环境能保证即使到了寒冬,温度也不会低于0℃。
而且为了保证环境的温度,蛇在冬眠期还喜欢“抱团取暖”,进入冬眠期后,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蛇的身体开始变得僵硬,新陈代谢速率也降低到极致,此时的蛇是没有任何的应对危险的能力的。
一旦,冬眠的地点离地面太近,温度又太低,它们从僵硬中就会被冻死,而且冬眠期的蛇即便是面对老鼠也毫无反抗能力,在大连蛇岛上,蛇岛蝮到了冬季冬眠会被岛上的老鼠啃食。
因此,蛇冬眠的诱因是温度,所以生活在温带和寒带的蛇到了冬季都有冬眠的习性,而生活在热带的蛇就很少冬眠,在我国有一种生活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的蛇,但它没有冬眠的习性,因为它们找到了一个御寒圣地-温泉,它们栖息在温泉附近的石缝中,冷了就去到温泉里游一会,它就是温泉蛇。
冬眠的蛇一旦出现,很有可能会死亡,以我们开头说到的农夫与蛇的故事为例,即便是蛇被农夫的体温温暖到可以活动了,咬死农夫后,它也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在冬天外出,对于蛇来说很有可能意味着死亡,既然如此,蛇为何会冒着生命危险出来呢?有四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温度。蛇冬天能出现,就意味着温度已经恢复到了让它们身体不再僵硬的温度了,也就是高于5℃,此时的蛇身体开始不再僵硬,而是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如果温度超过了10℃,蛇就跟我们打盹一样,随时是可以醒来的。
我们上面说到的打扫卫生被短尾蝮咬伤的那个案例,就是因为短尾蝮在家中冬眠,而冬天我们家里都要生炉子,所以环境温度相对较高,此时的蛇属于浅眠期,随时可以醒来并攻击人。
第二:环境变化。近些年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天气的变化也变得非常的复杂,尤其是冬季比以前冷的要晚了很多,这使得许多蛇的冬眠期已经延后了。而且复杂的天气变化,会出现一些极端天气,比如前几天温度还挺高、艳阳高照的,结果几天后就突降大雪,这种现象也会使得许多蛇还没有来得及冬眠,此时我们就有机会看到蛇在雪地上爬。
第三:温度刺激。蛇冬眠地点的选择通常是被风向阳的地方,如果温度较高,它们除了会从冬眠期醒来,还会主动的爬出来,不过,爬出来的时机通常是正午,阳光正好的时候,这是一种恢复体温最好的方法,而我们上面说到的冬天河南村庄坟地里出现了蛇群就是被温度刺激到了,从而出来晒太阳,恢复体温,不过,它们到了下午就立即回到冬眠的地点。
温度刺激是在冬眠环境温度不足以让它们身体僵硬的前提下出现。
村民围观冬天坟地里出现的蛇群。
第四:其他变化。蛇在冬天反常的出现,可能与地质活动有关,比如一些蛇会在火山口附近冬眠,但是一旦火山开始变得活跃,地温就会大幅度的升高,此时冬眠的蛇也会再次被激活,从而赶紧逃离。
除了火山喷发外,地震其实也能使得地温升高,从而将它们从冬眠中唤醒,最终出现蛇群逃逸的现象。
蛇冬眠是为了应对寒冬,通常蛇的冬眠期是不会间断的,在此期间,它们不吃不喝,全靠秋季大量的进食堆积的脂肪和营养物质度过,但是,当温度变化时,就会激活已经冬眠的蛇,而这个温度区间通常在10-13℃以上。
因此,大家不要以为冬天就没有蛇,要结合当地的温度来判断,如果温度相对较高,蛇依然是比较活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