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气潮湿的夏季,病房许多病人指间关节处皮肤、腋窝均出现了许多透明小水泡,奇痒无比,影响睡眠,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经常听病人说:“大夫啊,我痒的睡不着啊。”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汗疱疹在作怪!
汗疱疹又名“出汗不良性湿疹”或“掌跖部急性湿疹”,它常常在春末夏初发病,夏季加重,冬季自愈。
瘙痒、水泡、脱皮是汗疱疹的三个典型症状,70%~80%的人仅在手上发作。
轻度的汗疱疹只在手指侧面出现水泡。掌、足底、手指脚趾侧缘起了一颗颗的透明小水泡,奇痒无比,戳破后还会流出一些清亮的水,持续几周后会慢慢变干,消退后会褪掉一层皮。
发病原因
目前汗疱疹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感染因素等。
遗传因素
汗疱疹是手部湿疹中常见的类型,而湿疹更容易出现在有湿疹病史、鼻炎史、哮喘病史的患者中。由于湿疹、哮喘及过敏性鼻炎三者关系密切,家中一级亲属和二级亲属有以上病史者,先天禀赋不足,易过敏,也更容易患湿疹。
环境因素
汗疱疹患者在遇到一些含刺激成分的物质,如洗衣粉、肥皂等,或遇到细菌、病毒、药物时会出现防御机制,可能导致过敏引起汗疱疹。
汗疱疹患者应尽快查验过敏原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开;尽量少碰肥皂、洗衣液、洗洁精等洗涤剂,可将洗护用品换成刺激性较小的,有需要时可戴手套洗涤。我科偏瘫病人较多,长期卧床,被褥无晾晒条件,空气湿度大,极容易形成湿疹。
感染因素
有些汗疱疹与微生物的感染有关。这些微生物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马拉色菌、气源性真菌等。而这些感染源与我们自身所处的环境等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些方法可改善
中医辨证认为:汗疱疹是湿热内蕴,不得透达疏泄,于手足末端而发的。而夏季雨量大,湿气重,因此很容易出现汗疱疹。此时,要多注重祛湿,以改善病症。
因此,中医治疗汗疱疹主要从“健脾祛湿”和“散寒止痒”两个方面入手,兼有湿热的要清热利湿,相当于去除了滋生湿疹的温床,效果自然就会比较理想。
第一招:饮食清淡适量
易发汗疱疹,需忌口,不宜吃海鲜类、鸡蛋、香椿芽、鹅等发风之物;饴糖、糯米、肥肉、各种酒类等湿热之物;豆类、薯类、油腻食物、芋头、莲子等滞气之物;茴香、莴苣、香菜、荠菜、苋菜等光敏之物。日常可多吃木耳、小白菜、生菜、西兰花、芹菜、西红柿、冬瓜等蔬菜,多饮玫瑰花茶、金银花茶。
第二招:越懒越要运动
体内湿气较重的人,应该加强自身运动,不能总是宅在家里。运动出汗是很好的祛湿途径,体内湿气重的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比如尝试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八段锦、站桩等等,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除了运动之外,也可以选择汗蒸、桑拿等方式促进体内湿出。
第三招:外治补足中气
艾灸具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的作用,对于祛除体内湿气具有一定的效果。
如果选用艾条艾灸的话,可以选阿是穴、脾俞穴、曲池穴、合谷穴、中脘穴、足三里等几个要穴。这几个穴位功效不同,阿是穴可舒筋通络、祛风除湿,排出寒气和湿邪;足三里、脾俞、中脘穴可健脾和胃、益气升清,增加人体对水湿的消化吸收运转能力,曲池、合谷穴可清热解表,辅助治疗皮肤病。
拔罐也是很好的祛湿方式之一。要注意最好用真正的“火”罐,而不要用气罐、压力罐等。火罐拔出的不仅是体内的湿气,还有体内的寒气。
预防指南
在预防方面,特别要注意两点。
一是不提倡用热水烫洗皮损处,或擅自使用某些偏方,如花椒加艾叶煮水熏洗等。这些手段虽可解一时之痒,但随后会使症状加重;
二是每日坚持涂抹中医止痒药膏,如苦参膏、三黄膏等,能够更快去除汗疱疹。
除了湿气方面,中医理论还认为湿气是往下往内走的,如果湿气都能影响到人体最顶层的皮肤了,也需要考虑是否是肝出了问题。
肝属木,其性与风气相通。因为现代生活压力大,肝气不舒展之后开始肝郁,肝郁日久便开始化火,化火最后就会生风。生出来的风气,带着湿气一起向外冲,便出现了汗疱疹。而风盛则痒,痒为泄风,这也解释了为何汗疱疹的人会不停的瘙痒。
如果有些人在采取祛湿手段时就好一些,不干预了又开始反复,那就要考虑清肝热,解决肝风的问题。
但是,每个人都很独特,都有细微的差别,不可能套用在一个治疗办法上。
汗疱疹治疗无捷径,万不可讳疾忌医,只有接受正规治疗,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汗疱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