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假阳性的原因
梅毒假阳性是指在没有感染梅毒的情况下,检测结果却显示为阳性。造成梅毒假阳性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技术性因素:如临床样标本的采集或保存不当(如溶血或污染)、检测系统和方法学的检测性能差异,以及实验室操作失误等因素所引起的随机误差及技术性假阳性。
生物学因素:人体感染梅毒后会产生两类抗体,一类是直接针对梅毒螺旋体的抗体,另一类是针对类脂质的抗体。针对类脂质的抗体不直接针对梅毒螺旋体,无特异性,除感染梅毒外,患另外一些疾病以及生理状况的改变,体内也可能产生低滴度的抗类脂质抗体,从而导致假阳性。
导致梅毒假阳性的常见因素
导致梅毒假阳性的常见因素众多,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生理状况:如怀孕期,孕妇群体中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筛查抗梅毒螺旋体(TP)抗体呈阳性反应的样本假阳性率为17.11%。
疾病因素: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性心脏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传染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钩端螺旋体病、麻风、疟疾、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海洛因成瘾等,都可导致非特异性梅毒抗体阳性试验。造成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HA)假阳性的疾病有结肠癌、淋巴肉瘤、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丙型肝炎、肝硬化、艾滋病(AIDS)、海洛因成瘾、生殖器疱疹、麻风甚至妊娠等。
年龄因素:老年梅毒血清学检查的假阳性率较正常人群高,一般在1%-2%,有报道可达2%。许多老年人患内科疾病,特别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白血病的年龄在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TPHA同时出现假阳性的情况时有发生。
梅毒假阳性案例分析
以下为您分享一些梅毒假阳性的案例分析:
有案例显示,一位33岁的待产孕妇,梅毒化学发光检测出现阳性结果,但经密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结果证实为阴性,女婴梅毒化学发光结果也为阴性。分析此案例,该孕妇处于妊娠状态,梅毒化学发光检测出现假阳性,这可能跟妊娠时会发生一系列生理性代谢性变化有关。从实验室检测角度分析,临床样本的采集或保存不当(如溶血或污染)、检测系统和方法学的检测性能差异,以及实验室操作等因素所引起的随机及技术性误差都会造成假阳性结果的出现。
如何减少梅毒假阳性的发生
为减少梅毒假阳性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规范检测流程:包括规范样本的采集、保存和运输,确保检测系统和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严格按照实验室操作标准进行操作,减少技术性误差。
多种检测方法结合:在临床上,一般的术前筛检,是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检测,如果结果为阳性,会进一步进行RPR和TPPA试验来验证。必须通过规范取样、检验操作,多种筛检指标共同确认,并结合病史和表现,才能做出明确诊断。
提高医务人员认识:医务人员应正确认识梅毒筛查的阳性结果,规范确诊流程,科学合理地向患者解释,严格掌握传染病上报的标准。
梅毒假阳性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关于梅毒假阳性的研究不断深入。例如,由中国麻风防治协会皮肤性病检验与诊断分会组织专家探讨撰写的《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生物学假阳性处理专家共识(2023年)》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发布,着重阐述梅毒螺旋体生物学假阳性的定义、分类、产生假阳性的各种因素和持续时长。但目前对于梅毒假阳性的判断和处理仍存在一定的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