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名称的由来
上海的名称源于古代的上海浦。在公元10世纪,也就是历史上五代后期或者北宋的初年,一个居民聚落出现在吴淞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边上,所以这个聚落就被命名为“上海”。宋代时,上海地区有十八个大浦,上海浦的岸边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上海”这个名称便一直延续下来。
二、上海得名的历史背景
地理与聚落形成的关系
江南一带的聚落、居民点多依水而建,这是因为在没有机械交通工具的情况下,水运是最经济和方便的运输方式,同时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也需要就近解决。上海浦边上形成的上海聚落也是如此,它的发展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的吴淞江有众多支流,上海浦是其中之一,上海聚落依靠上海浦的水运优势逐渐发展起来。例如,静安寺、龙华寺、城隍庙等寺庙道观就在吴淞江支流上海浦的岸边,它们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和南宋年代,这也证明了上海聚落并非一个简单的小渔村,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发展基础。
贸易发展的推动
宋代时,随着东南沿海贸易的日益发展,华亭以东海滩不仅是重要盐场,而且成为了重要的海口。上海地区的贸易逐渐繁荣,上海务(税收机构)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8年)设立后,由于税收的增长而逐渐繁荣起来。到宋神宗熙宁时,上海务已是个繁荣的城镇了。为了服务海运贸易,宋朝还在上海设立了市舶提兴司以及榷货场(相当于物流中心)。南宋时期在此设置了上海镇,元朝时上海镇升格为上海县。贸易的发展促使上海从一个普通的聚落发展成为镇,再到县,“上海”这个名称也随着其行政级别的提升而被固定下来并沿用至今。
三、古代上海的称谓演变
早期的称谓与封地相关
在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这一地区逐渐被称为“申”,这是上海较早的称谓。春申君是楚国的一名公子,他的封地在上海一带,虽然当时并没有“上海”这个名称,但“申”这个称呼为后来上海的别称奠定了基础。传说黄浦江是由春申君黄歇所开凿,所以黄浦江也被称为黄歇浦、春申江,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春申君与上海地区的渊源关系。
与渔业相关的称谓
晋朝时候,当地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江流入海处称“渎”,所以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后来“扈”加“氵”演变成了上海简称的“沪”。这一称谓反映了当时上海地区渔业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当地独特的渔业文化和地理特征。当时的上海地区靠近江海,渔业资源丰富,这种捕鱼工具的使用非常普遍,所以“扈渎”成为了这一地区的一个重要称谓,后来简化为“沪”,成为上海的简称一直沿用至今。
从镇到县的名称固定
宋代时,上海浦岸边的聚落发展成为上海镇,这是“上海”作为一个正式名称开始在行政上使用的标志。随着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人口的增加,1292年上海镇升格为上海县,“上海”这个名称便更加稳固地确定下来,并且随着上海县的不断发展,其影响力逐渐扩大,成为了这一地区的代表性名称。
四、上海在不同朝代的名称
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上海地区属于楚国春申君的封邑,被称为“申”。当时的上海地区还处于开发的早期阶段,虽然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城市,但作为春申君的封地,“申”这个名称开始与这片土地联系起来,并且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成为了上海的一个重要别称。
秦朝时期
上海地区为南方的行政区划,但并没有特定的、单独以现代上海地域为范围的专属名称,而是作为秦朝南方广大区域的一部分进行管理。
汉朝时期
上海地区分为海盐、由拳县。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变化,以海盐、由拳县的形式存在,反映了当时中央政权对这一地区的治理和划分方式,这两个县的设置也与当时的地理、人口、经济等因素有关。
三国时期
孙权在此地设置沪渎,这是上海地区最早的现代名称相关的称谓。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对上海地区进行了管理和开发,沪渎这个名称的出现标志着上海地区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开始有了更明确的定位,也反映了当时东吴政权对沿海地区的重视和开发利用。
宋朝时期
称为“上海县”。宋代上海地区的贸易发展迅速,上海浦岸边的聚落发展成为镇,后又升格为县,“上海”这个名称正式成为这一地区的县级行政名称,并且随着贸易的繁荣,上海县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了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
1949年以后
成为新中国直辖市,名称依然为上海。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凭借其深厚的经济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意义,成为直辖市,继续在国家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上海”这个名称也成为了代表中国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符号。
五、关于上海名称的民间传说
春申君治水传说与“申”的别称
民间传说在春秋时期,黄浦江十分淤浅,经常泛滥成灾,春申君黄歇组织百姓深挖河道,拓宽河面,使其直通东海,两岸泽国变为良田,当地百姓获益良多,于是就把这条河称为黄歇浦、春申江、申江,并立庙祭祀春申君。虽然有学者指出在黄歇的时代,今上海境内成陆的地区只局限在松江、青浦一带,再往东便是大海了,“春申理水”并无可能,但这个传说反映了早期上海地区先民水利治理的愿望,也从侧面解释了上海被称为“申”的原因,使得“申”这个别称与上海地区紧密相连,成为上海地域文化的一部分。
与海潮相关的传说
上海地区处于江南东隅,受到海潮涨落和海岸变迁的较大影响,在一些传说中有所反映。例如,古代松江小昆山之西有一较大的湖泊,名为谷水,关于谷水的来历,《松江府志》中有这样一则传说:秦朝时上海地区属由拳县,一日县中忽传童谣:“城门当有血,城陷没为湖”,于是有老妪日日窥视城门。城门侍卫为了戏耍她,以犬血涂抹城门,老妪见而骇走,“忽大水至,沦陷为谷,因目曰谷水”。这些传说反映了上海地区早期自然环境的不稳定以及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情,虽然与上海名称的直接联系不大,但从侧面反映了上海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上海民间传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