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疫苗的作用原理
狂犬病主要是由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导致的。接种狂犬疫苗的目的是预防狂犬病的发生。狂犬病毒具有高度嗜神经性,它可以在肌肉组织中复制,或直接进入周围神经,再通过运动神经元的终板和轴突到达中枢神经系统(CNS)。病毒潜伏期通常为 5 天到 1 年不等(一般为 2~3 个月,极少超过 1 年)。
接种狂犬疫苗后,人体血液中会出现抗狂犬病毒抗体,这些抗体能够防止病毒在细胞间直接传播,减少病毒的增殖量,同时还能清除游离的狂犬病毒,阻止病毒的繁殖和扩散,从而达到预防狂犬病的效果。
狂犬疫苗五针的免疫机制
在接种狂犬疫苗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会被激活。初次接种疫苗一周之后,免疫球蛋白 IgM 水平明显上升,两周后免疫球蛋白 IgG 开始上升。
采用正确的狂犬病疫苗接种程序,可对几乎所有的健康受种者诱导足够高的狂犬病毒中和抗体(RVNA)滴度(≥0.5 IU/mL)。暴露前体内中和抗体滴度达到这一水平者无一例发生狂犬病。
接种五针狂犬疫苗后,免疫记忆的发展是建立长期持久免疫的关键。肌内接种 3 针(或 5 针)疫苗后,1 个月内中和抗体滴度高峰值平均可达 10 IU/mL。以后半年内先快速下降,随后缓慢下降,到第 12 个月时平均中和抗体滴度仍大于 1 IU/mL。此时加强 1~2 针后,平均中和抗体滴度几乎是立即超过 20 IU/mL。有研究证明,加强免疫后 7 天,100% 的受试者显示抗体水平升高 5 倍。
不同狂犬疫苗接种针数的比较
狂犬疫苗接种的针数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暴露前或暴露后的不同情况而定。
暴露前预防接种通常需要注射 2 - 3 针,具体为在当天、7 天及 21 天各注射 1 针。
暴露后预防接种,我国目前推荐两种接种程序:五针法,即第 0、3、7、14 和 28 天各接种一剂,共接种五剂;2 - 1 - 1 程序,即第 0 天接种两剂(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接种一剂),第 7 天和第 21 天各接种一剂,共接种四剂。两种程序的推荐度相同,但 2 - 1 - 1 程序具有降低病人费用、减少两次就诊、提高病人依从性、更早产生抗体等优势。
狂犬疫苗五针的临床效果
细胞培养狂犬病疫苗(CCRV)的开发和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暴露后预防(PE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采用正确的 CCRV 接种程序,可对几乎所有的健康受种者诱导足够高的 RVNA 滴度(≥0.5 IU/mL)。在暴露于狂犬病病毒后,如能立即接种疫苗并正确处理伤口,且同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几乎可 100%地预防狂犬病发生,即便是在高危暴露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如果 PEP 过迟或未能正确完成,就有可能导致死亡,尤其当咬伤部位神经密布,如头、颈部,或多处受伤时。但如在接种完疫苗后能检测到抗体时还未发病,则以后再不会发病。
已发表的资料表明,病人即使只进行了暴露前或 PEP 的初次系列预防接种,而未在初次接种 1 年后再进行加强免疫接种,其循环系统中的 RVNA 持续的时间也相当长;对于接受了暴露前初次系列疫苗接种,并在 1 年后进行了加强免疫接种的病人,有很多研究报告证明,他们体内已经获得了更长期的持续的 RVNA。
狂犬疫苗接种五针的必要性案例
狂犬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世界各地的狂犬病毒抗原性质是相同的。接种狂犬疫苗后,人体血液中可出现抗狂犬病毒抗体,这些抗体可防止病毒在细胞间直接传播,减少病毒的增殖量,同时还能清除游离的狂犬病毒,阻止病毒的繁殖和扩散,从而达到预防狂犬病。而抗体的产生是靠狂犬疫苗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在产生免疫应答的过程中每一次的接种疫苗都会更进一步的激活免疫系统产生更多的抗体,所以要求在一个月内打 5 针疫苗也就是为了尽快的产生抗体消灭病毒。但是由于不同厂家的狂犬疫苗的剂量不同以及被动物伤害的严重程度不同,所以有的可能是 3 针,有的是 5 针。个人建议这个最好还是要谨遵医嘱。
因为现有的疫苗是灭活疫苗,产生免疫的效力较弱,要多次注射才能引起足够的血清抗体滴度,以抵御病毒的伤害。而且狂犬病的死亡率近 100%,所以为了安全起见,要多打点。